周靜
越來越多的寵物出現在人們的身邊,無論是微信的朋友圈,還是抖音的小視頻,或是B站的寵物號,各類萌寵總是能在短時間內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寵物相關的各種業態以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撲面而來。
從前陣子星巴克推出的“貓爪杯”被橫掃一空就能感受到人們對萌寵經濟的狂熱。這幾年,日本經濟學家發明了一個新詞——貓咪經濟學,是指不管經濟多么困難,大眾對貓及其相關產品的熱情永遠高漲,只要商家用對貓咪,就能吸引關注從中獲益,貓咪給日本帶來的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擼貓”文化在中國也越來越受歡迎。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吸貓人群已經達到5000萬。
而“擼貓”僅僅是萌寵經濟中的一個小分支。據《2018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數據,中國寵物消費市場規模已達到1708億元,比2017年增長了27%。其中愿意為寵物消費的人群75%為80、90后,女性占比為87.5%。
關于萌寵行業,對人們來說,它不是一個簡單的買和賣的關系。在主人買到喜歡的寵物時,這當中還包含了一份情感、一種潮流與溫情并存的生活方式。因此,有人認為,當下人們對寵物的照顧與喂養,達到了“類嬰兒”的程度,也就是說,照顧一個嬰兒所需要的一切,同樣可以用來照顧寵物。
而愿意為寵物付出時間、精力、金錢,正是一種愛與歸屬感的需求。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的需求可以分為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已開始由單純的物質享受向精神愉悅轉化,由有形的需求滿足向無形的需求滿足轉化,為感覺而消費。人們養寵物、愛寵物的背后,是尋找情感的慰藉,尋求情感的歸宿。
有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養寵人士把寵物當成孩子,將近3成的寵物主把寵物當朋友來看待。在寵物主將寵物擬人化以后,會覺得寵物能感知到自己的情緒,并且通過和寵物的互動可以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加強或者緩解,這種角度上講,寵物和寵物主更像是一種互相需要的關系。
這種情感的需求,一方面與人口老齡化密切相關,另一方面也與數量龐大的單身一族有關。數據顯示,中國的單身人口已經高達兩億,其中8成左右是年輕人。無論是老年人口,還是單身一族,孤獨成為他們共有的感受。因此,寵物作為“家人”的想法被許多寵物主所接受。
基于此,圍繞寵物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各種需求逐漸成為資本密切關注的風口,寵物經濟的全產業生態日益完善。包含寵物食品、寵物醫療、寵物美容、寵物服裝、寵物窩籠、寵物寄存甚至寵物的情感需求等在內的寵物經濟風口正在到來。
隨著寵物市場的不斷擴大,瞄準寵物經濟的公司也活躍起來,涉及寵物周邊產品領域的企業不僅有A股上市的佩蒂股份、中寵股份,新三板里也不乏此類新秀,比如瑞鵬股份、路斯股份等。不少寵物企業已經開始向產業鏈的上下游延伸,嘗試提供一體化的寵物服務。
當然,不僅僅是寵物用品或是服務,寵物形象的衍生作品與創意同樣層出不窮,受到了年輕消費群體的喜愛。從表情包到影視、動漫、游戲等衍生產品均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總而言之,伴隨著一個寵物完整的生命周期,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機構、資本參與其中,他們合力推動了萌寵經濟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