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松
在賣菜這件事上,上海成為諸多互聯網公司的“試驗田”。
“在我們小區附近有很多叮咚買菜的地推人員,把宣傳冊塞到你手里。”李春天表示,在大規模營銷推廣及優惠券的刺激下,她與同事都在“叮咚買菜”這個平臺上購買過蔬菜等生鮮產品。
2017年5月,“叮咚小區”APP調整為“叮咚買菜”,把前置倉開進居民小區,用戶在線上下單,快遞員在短時間內將食材送到用戶家中。
線上買菜并不是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在上一輪O2O創業浪潮中,曾誕生過數家創業公司。與上一輪生鮮電商熱潮不同,過去持觀望態度的互聯網巨頭們紛紛下場了。
2019年1月,美團對外宣布“美團買菜”開通業務測試,第一個線下服務站位于上海市虹口區。3個月后,盒馬鮮生APP在上海地區悄然上線了“平價菜場”新頻道。蘇寧小店也宣布,將于4月下旬在小店APP平臺上線“蘇寧菜場”模塊。
2019年的春天,生鮮電商等來了“第二春”。巨頭們開展線上買菜業務;資本下注創業公司,等待新電商巨頭的崛起;用戶們則不停地在各個APP間切換,尋找最新優惠券。
“在做叮咚小區的過程中,團隊一直在認真思考和調研。通過不斷跑社區,最后發現,買菜難是許多家庭在生活中遇到的最大難題。”叮咚買菜負責人表示,調研結果讓公司決定,將業務重點轉向生鮮電商。
叮咚買菜APP的創始人梁昌霖曾創辦過丫丫網、媽媽幫。叮咚買菜的雛形在2014年7月誕生,彼時首個叮咚線下服務站建在用戶家門口,是國內最早的社區前置倉。
梁昌霖幾乎把創業者碰到的“坑”都踩了一遍——O2O項目大而全,盲目擴張,快速燒完了巨額融資。2017年4月,梁昌霖砍掉其他項目僅做線上買菜,僅一年時間再次獲得資本信任,獲得高榕資本領投的pre-A輪融資。到2018年下半年,4個月內叮咚買菜拿到了4輪融資。
叮咚買菜平臺上有1700 多個SKU(庫存量單位),包括蔬菜水果、水產活鮮、糧油米面等各種食材,主要滿足一日三餐所需。叮咚買菜的主陣地目前在上海,開設有200多個前置倉,一個前置倉大概輻射周邊1.5公里到3公里的范圍,每日訂單量超過23萬單。
叮咚買菜也在向其他城市擴張。2018年底,叮咚買菜進入杭州,“業績和新用戶增長都非常快,銷售額以每月近400%的速度增長。”叮咚買菜一位負責人稱,長三角地區居民的飲食習慣、消費水平與上海相近,公司業務發展很快。
過去一年,資本對生鮮電商保持了極大熱情。2019年3月,另一個生鮮電商創業公司——誼品生鮮對外宣布,完成20億元B輪融資,由騰訊領投,今日資本、美團龍珠資本、鐘鼎資本跟投,其中今日資本也是叮咚買菜的B+輪投資方。誼品生鮮提供送貨到家業務,其門店扮演著前置倉的角色。
互聯網巨頭們也不愿錯過這一賽道。2019年3月,美團買菜啟動北京市場的測試,目前,美團買菜在京滬兩地的服務站已達10個。阿里則是多頭下注。盒馬推出“盒馬小站”新業務,承擔著前置倉功能。在上海已開設兩家盒馬小站,每日大約有1000多單銷量。不同于盒馬小站的自營模式,口碑餓了么選擇建立生鮮開放平臺,與叮咚買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餓了么稱,2018 年買菜業務增長超過10倍,在全國100個重點城市鋪開。
線上買菜成為巨頭們發力的重點,其中一個原因,是線下“類盒馬模式”的發展并不如意。
4月中旬,美團宣布,小象生鮮進行試點期內的調整,無錫及常州門店因經營不佳將關閉,北京兩家門店繼續保留。
這種“前置倉(門店)+手機APP”模式,已得到一定驗證。美團方面透露,本次調整的目的之一,是為了集中力量,探索更具增長潛力的“社區生鮮零售”方向。
作為集生鮮食品、餐飲、電商和即時配送于一體的開創者,盒馬鮮生成立兩年后,也遇到了成長的煩惱。4月初,盒馬鮮生旗下的“盒小馬”全國首店停止營業。
侯毅將2019年稱為“填坑之戰”,談及盒馬鮮生曾掀起的線下零售風暴,他于今年3月的公開演講中表示,很多互聯網企業、創業公司上演各種“類盒馬模式”,基本上都已退出市場。
互聯網企業再度看好“線上賣菜”行業,與大城市的管理政策調整有關。
2017年,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制定了一份指南,從統一結算、電子標簽、追溯完備、基地對接、價格穩定等10個方面,提出示范性標準化菜市場建設的要求。上海市政府網站公布的《上海市標準化菜市場名單目錄》顯示,986家菜市場中,非標準的有96家,關閉了7家。這意味著,上海約有10%的菜市場需要升級改造。
叮咚買菜、美團買菜在向外界推介業務時,強調支持城市的“信息化、智慧化”建設。京東到家、餓了么也看到這種變化,它們的APP入駐了很多社區零售生鮮超市,超市提供生鮮產品,平臺方負責配送。
政策助力,“類盒馬”商超遍地開花,用戶放下曾經的菜籃子,點開手機APP下單一日三餐所需食材。
相比習慣于逛菜場的上一輩消費者,靠“外賣養活”的年輕一代,更容易接受這一新事物。據叮咚買菜方面提供的數據,其用戶的主要年齡層在25歲到45歲之間。而每日優鮮的線上買菜用戶群,已從80后、90后逐漸蔓延至60后、70后群體。
在產品功能設計上,叮咚買菜APP和美團買菜,都上線了“吃什么”板塊,內嵌各式菜單,一鍵下單所需食材后,可按照菜單所列步驟做出美味佳肴。叮咚買菜負責人表示:“我們就像買菜界的今日頭條一樣,會根據用戶的飲食習慣、季節、倉儲情況等,運用大數據算法,對用戶進行千人千面的菜譜和菜品推薦。”
自營與平臺,到底哪一種模式更適應市場發展?
許多互聯網巨頭在兩個方向上同時并舉。阿里的打法是,口碑餓了么建立生鮮開放平臺,盒馬鮮生推出買菜業務。而京東除了推出7FRESH、京東生鮮,還有O2O業務京東到家。美團在其主APP上,同樣有超市/生鮮板塊,為用戶提供快遞水果蔬菜服務。
生鮮是非標品,要追求更好的用戶體驗,生鮮電商僅搭建一個平臺遠遠不夠,從上游供應商到冷鏈運輸,再將蔬菜從前置倉快遞到用戶家中,一系列工作都需要從業者親自去摸索和打通。
這也是各家企業對外宣傳的核心競爭力。叮咚買菜負責人透露,公司發明了一款專門運送水產活鮮的氧氣箱,保障配送員在將魚、蝦、螃蟹等送到客戶手中時,還是活蹦亂跳的。
為了更好地掌控上游供應鏈市場,京東、阿里親自下場,利用科技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深度介入上游生產端。
對于重度參與的商家來說,以往那種“搭平臺”模式在生鮮電商行業中難以奏效。以叮咚買菜為例,其負責人表示,訂單主要來自自有品牌,在第三方平臺餓了么的銷量,在總量中的占比不到10%。
呈現在生鮮電商面前的是一個高速增長的市場,據易觀國際發布的報告,2017年生鮮市場的交易規模達17897億元,生鮮電商的交易規模為1418億元,線上市場滲透率僅7.9%。未來三年生鮮電商市場復合增長率達49%,線上市場滲透率到2020年將達21.7%。
盡管市場潛力巨大,生鮮電商仍面臨困境,前期投入過高,倉儲、高損耗導致產品成本居高不下。據不完全統計,從2016年到2018年,有15家初創生鮮電商破產關閉。數據顯示,在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企業中,僅有1%實現了盈利,4%持平,88%虧損,7%是巨額虧損。
從業者在試探多種模式之后,目前“線上APP+前置倉”成為業界押注的新模式。據叮咚買菜提供的數據,平臺目前的客單價超過50元,前期開設的前置倉已基本實現盈利。每日優鮮負責人稱,“未來,生鮮電商將成為一個有萬億規模公司出現的賽道”。
(文中李春天為化名)
(編輯 宦菁 huanjing0511@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