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興強
國學智慧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關于溝通的智慧更是繁星點點、光耀后世;本文接上篇從道家的角度予以解讀,擷取智慧,以資借鑒。
關于溝通,在《道德經·二十二章》,有段很經典的話很值得我們深思。原文是這樣的:“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意思是:“委屈、委婉就可以保全,屈枉便可直伸,低洼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少量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
“曲則全”不僅是一種處世保身的智慧,更是一種溝通的智慧;這種智慧,強調委婉的藝術,強調點到為止,既能辦成事,又讓對方有面子。與人溝通,“溝”是工具,“通”是目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如何讓溝通的對方舒服、自在,以符合對方的認知和接受方式去溝通,這是溝通的關鍵,只有這樣,對方才容易接受你溝通的內容,從而完成良好的溝通。
在企業的經營和管理實踐中,有很多領導者與人溝通,尤其是與下屬溝通就很難做到“曲則全”。談問題直來直去,不注意方式、方法;雖然出發點是好的,卻在情感上傷害了對方的面子,最終引起對方的不快和情緒默抗,導致最終的溝通效果不好。
作為企業經營管理者,要想在溝通中踐行“曲則全”的智慧,建議做好以下幾點:一是溝通不要過于計較表面的對錯、得失,而要始終關注溝通是否有效,論表面的對錯沒有意義,取得溝通想要的結果才是最實惠的;二是對不同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溝通方式,做到“一人一策,分人分策”,要像水一樣隨形就勢、因變亦變、曲婉有效;三是凡事點到為止,不要過于多言,要學會適當止語,讓對方體會和感受到用意才是最深刻、最走心、最有效的。
《道德經·五十八章》有段精彩的論述:“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思是說:“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傷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作為企業的經營、管理者,無論是對外的溝通、談判,抑或是對內的溝通、管理,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須遵循“中和之道”,這是和諧溝通和保持良性強關系的核心。我們要做好以下四點:一是溝通時務必把握好尺度、掌握好分寸,不可走極端、過激、過躁;二是堅持不講過頭話,不講賭氣話,不講無原則的話,不講空話、大話、假話,不講言不由衷的話,不講不負責任的話;三是溝通時不能因為發心好而忽視方式方法,可以直率但不能放肆;四是與人溝通切忌交淺言深和好為人師。
《道德經·二十七章》中有段原文是這樣的:“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意思是說:“善人可以作為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借鑒的資糧。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可借鑒的資糧,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涂。這就是精要微妙的道理。”
老子這段話告訴我們,與人交往時刻保持一顆敬慎之心,虛懷若谷,通過交流的方式向一切可以學習的人學習。對方比我強,我就把他當成老師,虛心求教;對方不如我,我就把他當成我成長的借鑒和資糧,從中汲取有效營養。這和孔老夫子所提倡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為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在溝通中要始終保持謙虛的心態,大有裨益:一則,可降低別人對自己的敵意,做到抗性最低;二則,可以讓對方感覺更好,更有利于對方發揮,一發揮就會講更多信息,讓我們學習得更多;三則,可以讓自己處在可進可退的最有利位置;四則,可以讓自己留給對方良好的印象,可廣結善緣。
《道德經·四十三章》中,老子特別強調上人或圣人要力行“不言之教”。原文如下:“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意思是說:“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處,普天之下很少有人能感知到。”作為領導者對下屬的溝通應行勝于言,要力行“不言之教”,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和率先垂范去感化和引領下屬,使其自然向善。
講到這里我想起了華為的任正非,他企業做那么大、位置那么高、年齡那么大,還堅持奮斗不息、精進不止、勤儉力行。他出差不坐商務艙,堅持坐普通艙;他去下面檢查工作不要求接送和搞排場。正是他的身體力行,才完美詮釋了華為“以奮斗者為本”的企業文化,感召和影響了數以萬計的華為人,滋養了華為的狼性團隊;也正因如此,才造就了傲視全球的民族企業——華為。
莊子的溝通智慧很高,最高明處是他善于講寓言故事,通過隱喻之法講道理、說利害,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獲得改變。在《莊子》中,曾提到“莊子說劍”的故事,深刻而形象地闡釋了一個君王或領導者的戰略層次之別,我們來看一下這則故事。
戰國時期,趙國的惠文王酷愛擊劍,曾在宮內養了三千多名劍客,不分晝夜地互相搏擊。一年到頭,劍客們的死傷人數竟高達一百多人。由于趙王沉迷擊劍,不理朝政,于是,一些諸侯國就企圖攻打趙國。太子為此十分擔憂,便對身邊人說:“誰能勸諫趙王放棄擊劍,我就賞賜他一千兩金子!”手下人都說:“只有莊子才能夠勸諫成功。”于是太子便派人去請莊子,并帶去了一千兩金子。
莊子進宮后,先是退還了金子,然后問太子:“不知太子有什么指教,竟賜我千金?”太子說:“先生大名如雷貫耳,我對您佩服至極,所以才送金子以表敬意。當然,我也是另有所求,可您不接受金子,我即便有事,也再難張口相求啊!”莊子笑道:“我聽說太子想找人勸諫大王放棄他的愛好,這實在是比登天還難啊!并且很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不過,我倒是愿意試上一試。”太子十分高興,又嘆息道:“可是大王只接見劍客,你如何能見到大王呢?”莊子回道:“那我便會使劍。”太子說:“父王所接見的劍客,個個都披頭散發,鬢毛翹起,佩戴著威武的帽子,并且瞪著雙眼,面色潮紅,憤怒得連話都說不清楚。越是這般,父王就越喜歡。可是如果您穿著一身儒服去見大王,恐怕會有不妥啊!”莊子說:“那只能煩勞太子備好服裝了。”三天后,莊子穿上劍客的服裝,在太子的引見下去拜見趙惠文王。
趙惠文王正在宮廷里等著莊子,見面后拔出寶劍問道:“你是來比劍的?”莊子說:“我聽說大王喜歡擊劍,便想給大王施展一下本領。”趙惠文王問:“你擊劍可有什么特殊本領?”莊子說:“我的劍法,十步以內便可以殺倒一人,縱橫千里而不受阻擋。”趙王一聽非常高興,叫道:“那可是天下無敵呀!可不知你想用什么樣的劍呢?”莊子說:“我有三種劍,任憑大王選用。”趙惠文王:“哪三種劍?”莊子說:“我的三種劍,乃是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和庶人之劍。” 趙惠文王怪道:“什么是天子之劍?”莊子說:“天子之劍以燕國的石城為尖鋒,以齊國的泰山為刃,以韓魏之地為劍柄,它用五行的意理 來支配天地。只要用此劍,就可以鎮住諸侯,一統天下!”惠文王聽了,精神為之一振,問道:“諸侯之劍,是怎么回事?”莊子說:“諸侯之劍以勇士為劍鋒,以廉潔之士為劍刃,以賢良之士為劍脊,以忠圣之士為劍環,以豪杰之士為劍柄。此劍也是所向無敵,且順應四時的變化,符合百姓的心愿,只要用此劍,諸侯賓服,天下安定。”惠文王聽了,若有所思,往下問道:“庶人之劍呢?”莊子回答說:“庶人之劍是披頭散發,鬢發上翹,瞪著雙眼,互相搏殺。這和斗雞沒什么區別,對國家毫無益處。如今,大王擁有天子之位,卻偏偏喜好庶人之劍,連我都替大王感到可惜啊!”聽罷這一番話,趙王很是慚愧,他牽著莊子的手步入殿堂,再三向莊子表示敬意。莊子對惠文王說:“大王請休息吧,這三種劍我已經與大王比試完了,這便告退。”趙王本想留莊子為官,見莊子堅持離去,只好罷了。
此后他決心改過,只專心于朝政并提拔了藺相如、廉頗、李牧、趙奢等文武大臣,很快便政治清明,武力強大起來。
(編輯 施曉力 760586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