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溪
(沈陽中化農藥化工研發有限公司新農藥創制與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沈陽 110021)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是世界性分布的多食性重要農業害蟲,在亞洲、北美洲、歐洲、澳洲以及非洲均有為害記錄[1]。甜菜夜蛾寄主廣泛,是甘藍、大豆、棉花等作物上的重要害蟲,近年來,隨著氣候條件和栽培制度的變化,甜菜夜蛾發生頻率和面積不斷擴大,在我國南方地區連年暴發,北方地區為害也呈逐年加重趨勢[2-3]。目前,甜菜夜蛾的防治主要以化學防治為主。
四氯蟲酰胺屬魚尼丁受體激活劑,對多種害蟲具有觸殺和胃毒作用,用于防治水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以及蔬菜上的小菜蛾、菜青蟲等害蟲。為明確四氯蟲酰胺對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進行了室內毒力測定和田間藥效試驗,以期為甜菜夜蛾的科學防治提供參考。
95%四氯蟲酰胺原藥、10%四氯蟲酰胺懸浮劑(商品名9080),沈陽科創化學品有限公司;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水分散粒劑(商品名點將),浙江世佳科技有限公司;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商品名普尊);美國杜邦公司;95.3%氯蟲苯甲酰胺原藥,上海杜邦農化有限公司;90%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原藥,江蘇豐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甘藍(Brassica oleracea),品種中甘11號。
甜菜夜蛾(Plutella xylostella),沈陽中化農藥化工研發有限公司敏感品系。
1.2.1 室內毒力測定
采用浸漬法進行室內毒力測定。選溫室培養的甘藍葉片,除去表面臘質層,用打孔器制備直徑為3 cm的圓形葉碟,按試驗設計從低劑量到高劑量的順序,放入配制好的藥液中浸漬10 s,自然陰干后置于放有濾紙的直徑為9 cm的培養皿中,接入整齊的健康試蟲,每處理10頭,試驗設4次重復,另設空白對照。
1.2.2 田間藥效試驗
試驗在山東煙臺農戶大棚進行。設置6個處理,10%四氯蟲酰胺懸浮劑有效成分用量(下同)為30、45、60 g/hm2,對照藥劑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30 g/hm2,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水分散粒劑3 g/hm2,另設空白對照。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25 m2,藥液用量50 L/667 m2,每處理4次重復。使用藥械為利農HD-400型背負式噴霧器,全株噴霧處理。每小區取10株定點調查全株各齡期幼蟲數,用藥前基數調查,用藥后3 d、7 d和10 d分別調查各株活蟲數,計算防治效果。計算方法見下式。

四氯蟲酰胺對甜菜夜蛾幼蟲具有較好的殺蟲效果,毒力測定結果見表1。95%四氯蟲酰胺原藥對甜菜夜蛾幼蟲的LC50值為0.123 7 mg/L,95.3%氯蟲苯甲酰胺原藥和90%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原藥對甜菜夜蛾幼蟲的LC50值分別為0.108 1 mg/L和0.234 6 mg/L。

表1 四氯蟲酰胺對甜菜夜蛾幼蟲的毒力測定結果
10%四氯蟲酰胺懸浮劑各濃度對甘藍甜菜夜蛾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試驗結果見表2。藥后3 d,10%四氯蟲酰胺懸浮劑有效成分用量為30~60 g/hm2時,對甜菜夜蛾的防效為92.07%~95.00%,藥后10 d,10%四氯蟲酰胺懸浮劑各處理防效均超過90.00%。10%四氯蟲酰胺懸浮劑30 g/hm2處理防效為92.31%,與對照藥劑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的防效相當,但其防效顯著高于對照藥劑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水分散粒劑,其防效為88.12%。

表2 四氯蟲酰胺防治甜菜夜蛾試驗結果
四氯蟲酰胺對甜菜夜蛾的室內毒力和田間藥效評價試驗中,四氯蟲酰胺殺蟲效果優異,有效控制甜菜夜蛾的發生和發展,供試劑量范圍內對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均超過90%,且對作物安全,植株生長無影響,防治效果較好,可作為防治甜菜夜蛾的輪換藥劑在生產中推廣應用。
甜菜夜蛾已成為制約我國現代農業生產的重要害蟲之一,長期以來大量使用化學農藥導致其對殺蟲劑產生不同程度的抗藥性,劉佳[4]對湖南和廣西4個地區抗性監測結果表明,甜菜夜蛾對高效氯氟氰菊酯處于高抗水平,對殺蟲單、毒死蜱產生中等程度的抗性,對甲氧蟲酰肼、溴蟲腈、氟蟲腈和阿維菌素處于低抗至中抗水平;周超[5]對山東、河南、遼寧和湖北等地監測結果顯示,甜菜夜蛾對甲氧蟲酰肼、氟啶脲、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抗性水平為中等至高抗水平,對多殺菌素表現為中等水平抗性,對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表現為低水平抗性到中等水平抗性。不同地區殺蟲劑選擇壓力和遷飛習性以及耕作方式可能是造成甜菜夜蛾對不同藥劑抗性水平差異的重要原因。
目前,新型、作用機理獨特的殺蟲劑是防治甜菜夜蛾的主要藥劑,四氯蟲酰胺是沈陽科創化學品有限公司于2014年上市的雙酰胺類殺蟲劑,它具有高效、低毒、作用機制新穎,與其他作用類型的殺蟲劑無交互抗性等特點,是一種新型環保型農藥[6-7]。近年來,氯蟲苯甲酰胺對甜菜夜蛾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但一些地區也出現了低水平至中等程度的抗藥性[8]。氯蟲苯甲酰胺同為雙酰胺類化合物,在實際生產應用中應結合田間及害蟲發生情況,與四氯蟲酰胺進行合理輪換使用,達到控制害蟲發生和發展的目的,同時延緩抗藥性的發展。甜菜夜蛾對四氯蟲酰胺和氯蟲苯甲酰胺抗性水平的差異以及是否存在交互抗藥性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