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源,周 泉,霍麗妮,賈智若
(1.廣西中醫藥大學 藥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2.南寧師范大學 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
1992年,在anti-cancer drug des雜志上, Tocher[1]等首次提出用芳基釕配合物作為抗癌藥物的設想。隨后以英國的Sadler和瑞士的 Dyson為代表的兩位科學家對芳基釕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圍繞著芳基釕的配合物的合成、改性、作用的靶點及作用機理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意義的工作[2-5]。這些研究結果極大的激發了醫藥工作者對有機金屬釕氨基硫脲配合物的抗腫瘤性質的研究。本論文合成甲氧基取代苯甲醛縮硫代氨基脲芳基釕配合物,并研究其性質。
Nicolet FT-360 紅外光譜儀。其它試劑購于阿拉丁試劑公司。
取50 mL圓頂燒瓶,加入5 g水楊醛, 40 mL丙酮,無水K2CO3,55 ℃攪拌回流,并于30 min內將4mL 硫酸二甲酯滴加下至反應瓶中,反應12 h停止反應,滴加稀鹽酸(1 M),將未反應完的碳酸鉀溶解掉,之后加入飽和NaCl溶液,溶液分層,取有機相,向有機相中加入NaOH溶液 50 mL (2 M), 震蕩,分層,底層深紅色油狀物,為鄰甲氧基苯甲醛。將鄰甲氧基苯甲醛溶于30mL無水乙醇中,變為淡黃色溶液,并加入3-硫代氨基脲1.437 g (0.015 mol),80℃回流攪拌,1 h之后有大量淡黃色粉末析出,過濾,用冷乙醇沖洗得3 g 產物,總產率37 %。
準確鄰甲氧基苯甲醛縮3-硫代氨基脲配體稱取21 mg (0.1 mmol)和[(η6-p-cymene)Ru(μ-Cl)Cl]231.5 mg (0.05 mmol)加入6 mL無水乙醇,45℃下回流攪拌6h,形成透明的紅色溶液,將溶液減壓蒸餾加入正己烷,靜置1天,得到紅色晶體28 mg,產率52%。
采用Nicolet FT-360 光譜儀用于物質的紅外吸收數據收集。
化合物1的結構經紅外光譜、氫譜、質譜確定已形成甲氧基取代苯甲醛縮硫代氨基脲芳基釕配合物。圖1為化合物1的紅外光譜圖,紅外光譜吸收峰列于表1。如圖可見,化合物1在3460,3235,3043,2978,2880,2610,1617,1589,1486,1425,1294,1258,1147,1106,1041,1004,878,763,730 cm-1出現吸收峰。其中,3460和 32435 cm-1的吸收峰來自NH2和NH伸縮振動,1589 cm-1的吸收峰來自C=N振動,3043 cm-1的吸收峰來自苯環振動。

圖1 化合物1的紅外光譜圖

表1 化合物1的紅外光譜吸收峰
本論文采用鄰甲氧基苯甲醛和3-硫代氨基脲反應制備鄰甲氧基苯甲醛縮3-硫代氨基脲,將鄰甲氧基苯甲醛縮3-硫代氨基脲作為配體與[Ru(p-cymene)Cl2]2反應制備配合物1。其紅外光譜中,3460和 32435 cm-1的吸收峰來自NH2和NH伸縮振動,1589 cm-1的吸收峰來自C=N振動,3043 cm-1的吸收峰來自苯環振動。該釕配合物為新型金屬抗腫瘤藥物的設計和合成提供了備選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