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物質文化以人造器物為主,精神文化與文字記載為主,獨立創造,持續發展,數千年間不曾中斷。語文這一學科是學子們繼承和實踐傳統文化的橋梁,肩負著延續文化的使命。冰山之所以在海里移動是很壯觀的,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而又八分之七留在了海里。海上的八分之一里是通過各種要素把錢結組成了一幅幅的畫面,讓讀者通過想象能夠身臨其境,海下的八分之七則是寫作者的蘊含的感情。讀和寫是語文學習的兩大技巧,對于初中生來講,剛結束小學的學習,在學習方法上也還有著機械記憶的影子。另外,寫作有助于學生運用知識記憶學習的內容。
關鍵詞:讀寫互進;初中語文;課堂
朗讀在學習語文中的重要之處,常被教師和學生忽略。其實讀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十分重要。尤其是課文中的優美語句,經典的段落以及要求背誦的文章,反復誦讀,能夠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了解課文中作者的構思方法。寫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也不是艱難的事情。文章的材料是引子,主體是語言,只要有引子和主體,會識字,會寫字,就能夠寫文章了。課外閱讀較多的學生,腦子里存儲有大量的素材,有利于寫作。而對于喜愛寫作的孩子,在朗讀時會揣摩,會猜測作者的寫作方法和寫作思路,應用于自己的寫作,同時也十分清楚自己應該補充哪些素材,都讀哪些書。對于讀寫互相促進,在初中語文學習的應用我提幾點看法:
1 學會閱讀,在文章思路中學會感悟寫作
閱讀經典能夠完善學生人格,豐富人生閱歷,引導學生向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被稱為經典,好的文章經過歲月的洗禮和讀者的評價與打磨,具有吸引人一讀再讀的魅力。悲傷者書中人物的悲傷,幸福著書中人物的幸福。閱讀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學生在讀著的時候想在想象的海洋中讀書,反復誦讀能夠把文字想象成一幅幅優美的圖畫,體會出作者的思路,及其所寫的文章中蘊含的情感。
語文課本上的文章,學生不讀或只讀一遍是不可能學透的,而且由于每節課都有規定的學時,全面理解課文,體會作者感情只有通過多讀產生問題并解決問題才會印象深刻。多多的閱讀才能接觸不同文章的構思安排技巧,提高學生寫作。
2 借鑒仿寫,鞏固閱讀經驗
學完一篇新的文章,如果學生沒有練習鞏固,那么很快就會沒有印象。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讓學生讀寫結合,鞏固閱讀的效果,提高寫作的水平。在學完文章的思想感情后,可以讓學生根據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仿寫一篇短文章或者是寫一篇讀后感,可以增進學生的印象,當做寫作的素材。
如果一位作者對于他想寫的東西心里是非常有數的,他就可以省略他所不想寫的東西。作為讀者與學習者,必須要通過多讀與多想感受到他所忽略的部分,最好能夠寫一寫。
例如:在學習《老王》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個問題,讀完文章感觸最深的地方在哪里?說一下理由。文章中的老王是一個登三輪車的身體殘疾的人,無親無故但卻很善良。“他或許是因為營養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許是得了惡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應是更深的不幸。”學生應該深入思考作者為什么這么說,或許是其他人對老王身體的嘲諷,對他的身世的挖苦,比單純的身體上的殘疾更讓當事人感到不幸。“你還有錢嗎?”這個細節側面寫出了老王的善良,他得收下作者的錢,來維持現在的艱難生活,另一方面,作者一家的生活也不是很好,他不能造成人家的負擔。幸運是相對的,在那樣一個年代里,或許沒有幸運的人和不幸的人,有的多是不幸的人和更不幸的人,作者除了在生活物質上比老王幸運一些,還有就是在家庭總是美滿的,有丈夫有女兒。
初中生的語文作文大概有三種,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第一季是我們來講,繼續的要素一定要完整,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且要有一定的真實性。對于議論文來說,都要有充足的論點論據和論證。對于說明文來說一定要有嚴謹的構思以及事物的解說。作文對于很多學生來講都是難題,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豐富的素材,每次寫都是那一個事例翻來覆去的用,像記流水賬似的,每次湊夠字數就完了。但是對于有很好的閱讀基礎的學生來說,那就不一樣了,通過豐富的課外閱讀,不僅掌握了很多好的詞句,而且對于寫作手法也是信手拈來,十分容易。
3 結語
學生在閱讀中得到好的方法,那么寫作的能力也能跟著有所提高。書讀得多了,就會有更多的想法,更加開闊的視野,寫作時,就能夠有好的構思,能夠把好詞好句運用到作文里,十分有效。寫作的過程就是把在閱讀中學會的知識加工和運用,對于下一步的閱讀也會指明方向。如果只是寫作,而不增加閱讀,那么江郎也會有才思枯竭的一天,如果只是閱讀,而沒有寫作,那么閱讀的成果將得不到運用。所以讀和寫在語文學習中式相互促進的。
參考文獻
[1]黃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建構[D].福建師范大學
[2]趙輝:開發性的語文教學與學生主體發展初探 2002年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