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羅亮亮

龍里縣人工種植刺梨為貴州石漠化治理提供了有效范本,成為山區老百姓“點綠成金”的經典案例。圖為龍里縣谷腳鎮茶香村村民采收刺梨果。(龍里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龍里縣,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縣之一。
10多年前,地處黔中腹地、苗嶺山脈中段的龍里縣石多土少、生態脆弱、貧困人口集中、發展基礎差。生態環境最惡劣時,大面積的土地呈現石漠化狀態。
提起那時的生活環境,當地百姓紛紛感慨:“有些高山上都見不到大樹,下雨時特別害怕山體滑坡,而且秋收時糧食只能收一小筐,勉強解決家里的溫飽問題,日子過得苦不堪言!”
窮則思變,困則求新。
“刺梨具有根系發達、適應性強、生長快的特點,耐瘠薄、耐旱,是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理的首選樹種。不僅如此,刺梨果營養豐富,刺梨加工產品有很好的市場前景。”黔南州林業科學技術推廣站站長歐國騰說。
自2000年以來,龍里縣以“退耕還林”項目實施為契機,鼓勵石漠化比較嚴重的地區種植耐旱能力強的刺梨樹,既修復了這里的生態,又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
從此,全新的刺梨產業,在龍里縣一路推廣開來,將曾經光禿禿的荒山變成了綠意蔥蘢的刺梨樹林,也讓百姓嘗到了“甜頭”。
6月5日,在洗馬鎮百里刺梨帶,正在生長中的青色刺梨掛滿枝頭。再過兩個月,這里的刺梨就將迎來豐收。
洗馬鎮大坪村村民宋培貴說:“刺梨進入盛產期后,平均每畝產量達1000公斤,按目前的市場3元/斤計算,畝產值6000元,這可比種植普通農作物劃算多了,我們都將刺梨當成致富的‘金果果’。”
有銷路,種下的果子才有價值。
龍里縣在推行刺梨產業發展的同時,積極完善深加工及銷售渠道,目前已建成國內規模化、標準化刺梨深加工自動化流水線。
“刺梨好不好賣呢?”記者問。
“好賣啊,有公司直接開車來收果,我們種多少他們就收多少。”宋培貴家種了10余畝刺梨,已有7畝進入盛產期,“賣鮮果給公司,每年凈賺2萬多元”。
宋培貴說的公司是位于龍里縣茶香刺梨產業示范園區的貴州恒力源天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王老吉”幫扶貴州刺梨產業的新品復合果汁“刺檸吉”生產所必需的刺梨濃縮汁就來自這家公司。
恒力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林建告訴記者:“每年8月中旬到9月底,我們按2—3元/斤的收購價在龍里全縣收購3000多噸刺梨來加工,目前我們已建有10000立方的冷庫。”
目前,龍里縣刺梨種植達24.5萬畝,4.31萬畝已進入盛果期,年產值4億元,覆蓋農戶1萬余戶,成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助推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
曾經,這里光禿禿的大山,石縫間零星散落著雜草;如今,這里群山環抱,山上樹木繁茂,“金果”飄香,形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
森林覆蓋率從1999年的43.9%變為2018年的61.49%,龍里縣人工種植刺梨為貴州石漠化治理提供了有效范本,成為山區老百姓“點綠成金”的經典案例,不僅涵養了綠水青山,更是培育了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