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能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一個好的領導者或者說決策者,最重要的本領是出主意、用干部,但若沒有包容性的品德,就出不好主意,用不好干部。
一個好的領導者或者說決策者,最重要的本領是出主意、用干部,但若沒有包容性的品德,就出不好主意,用不好干部。包容性就是心胸似海納百川,而不棄任何一條小河之水,所以成其大。包容性能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包容性既能通古今,又能通中外,善于從古今中外汲取智慧。毛澤東正是具有這樣包容性品德的人。
毛澤東重視出主意。他的許多好主意都是從運用古今中外法中產生的。所謂“古今”就是歷史的發展,所謂“中外”就是中國和外國,就是己方和彼方。古今中外法就是以歷史為鏡、以外國為鏡,解決當下中國問題的方法。
周恩來說:“毛主席是從幾千年的歷史經驗教訓、近百年的革命運動、近三十年的直接奮斗中生長出來的人民領袖。”毛澤東重視并善于總結中國歷史經驗和智慧,根基深厚。他的實事求是與總結和吸取《論語》《漢書》等史書中的經驗和智慧密不可分。他的群眾路線與總結和吸取孟子等古人民本思想的智慧密不可分。他的獨立自主與總結和吸取《周易》的“自強不息”、《論語》的“和而不同”、《孟子》的“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史記》的“善者因之”等思想智慧密不可分。他倡導的艱苦奮斗,既與《列子》愚公移山的故事有著密切的聯系,也同中國古代許多其他故事相關,如大禹治水、夸父追日、羿射九日、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等都頌揚了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他的《論持久戰》充分汲取了《孫子兵法》的智慧。他提出并用以指導中國革命的“三寶”(武裝斗爭、統一戰線、黨的建設),也與吸取孔子的“足食、足兵、民信”和孟子的諸侯有“三寶”(土地、人民、政事)的思想智慧密切相關。
毛澤東重視將外國一切好的東西都學過來為中國所用,重視并善于汲取外國英杰的智慧,以開闊眼界。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向歐美三杰——拿破侖、克勞塞維茨、華盛頓吸取抗戰智慧。拿破侖、克勞塞維茨的集中優勢兵力的打法,華盛頓躲開與英軍直接對峙消耗英軍的打法,給了毛澤東《論持久戰》以積極影響。
古今中外法是好主意也是智慧形成的一個重要源泉。屠呦呦得的諾貝爾獎就得益于吸取和發展老祖宗傳給我們的中醫的智慧。
毛澤東重視用干部。他的旗下群英薈萃、各顯神通,與他善于運用五湖四海法密切相關。他說:“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又說:“我們都是從五湖四海匯集攏來的,我們不僅要善于團結和自己意見相同的同志,而且要善于團結和自己意見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
毛澤東用干部是各個山頭都用,搞五湖四海,不搞團團伙伙的小圈子。他認為,在這個使用干部的問題上,我們民族歷史中從來就有兩個對立的路線:一個是“任人唯賢”的路線,一個“任人唯親”的路線。他主張:“共產黨的干部政策,應是以能否堅決地執行黨的路線,服從黨的紀律,和群眾有密切的聯系,有獨立的工作能力,積極肯干、不謀私利為標準,這就是‘任人唯賢’的路線。”那種小肚雞腸,搞宗派主義,只用自己山頭的人是沒有出息、沒有作為,成不了大事的。
毛澤東的五湖四海法是由他的胸懷人民、胸懷天下決定的。“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毛澤東的胸懷人民與胸懷天下是統一的。著名儒學大師馬一孚曾贈毛澤東詩聯:“使有菽粟如水火,能以天下為一家。”毛澤東就是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要做到天下人盡其才、“能以天下為一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