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顧樸光 顧雪濤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貴州油畫家大多熱衷描繪革命領袖和英雄人物,以及能夠直接為政治服務的題材,造成了油畫創作的單調貧乏。但也有一些畫家不跟風隨流,而是另辟蹊徑,致力于鄉土題材油畫的探索和開掘,李自由便是在這方面取得卓著成就的油畫家。
李自由,1932年生于福建南安,18歲入廈門鷺湖美術學校研究班學習,1951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繪畫系;1955年畢業,分配到貴州日報社歷任美術編輯和美術組組長;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20世紀80年代初移居香港,1994年病逝。擅長油畫,一生創作勤奮,各種題材都有涉及,影響最大的是表現鄉土題材的兩幅油畫作品《探望》和《新來的老師》。
《探望》作于1957年,描繪一個漢族女醫生巡診途中前往一個苗家探望經她接生的孩子。女醫生的造訪使這家主婦十分欣喜,她停下手中的針線活,把坐在竹椅里玩耍的孩子抱起來;女醫生脫去外衣,放下接生箱和雨傘,蹲在地上逗弄著長得胖呼呼的孩子,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她們身后的老奶奶慈祥地看著這一幕,端著碗準備給客人倒水;兩個鄰家大嫂站在門旁,其中一人懷抱的孩子興許也是女醫生接生的吧?作品構思精心,注重細節刻畫,生動表現了新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以及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深厚情誼;曾入選貴州省第一屆美術作品展覽會和1960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會,并入編《貴州美術作品選集》。
《新來的老師》作于1963年,是李自由鄉土題材油畫的代表作。該畫描繪山村小學來了一個新老師,孩子們高興得如同過節,他們聚在教師辦公室邊,有的扶著門框,有的趴在窗口,睜大好奇的眼睛朝里面張望。畫中雖未出現老師的身影,但透過孩子們臉上的表情,其形象已呼之欲出。作品通過對山村孩子憨厚、質樸、天真性格的刻畫,表現了他們對老師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求。藝術手法上,作者借鑒中國美學“烘云托月”“計白當黑”“虛實互襯”的原理,實畫孩子,虛寫老師,給觀眾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是油畫民族化的可貴探索和成功實踐;該畫曾參加第四屆全國美展,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多家報刊爭相刊載,為貴州油畫贏得了榮譽。

李自由《新來的老師》。(作者供圖)
此后李自由又創作了多幅油畫,由于當時意識形態已是風聲鶴唳,他被迫中止了鄉土油畫的探索,改畫歷史題材和革命題材,比較重要的作品有《接班人》(1964年)、《毛主席在遵義》(1964年)、《管叫山河換新裝》(1972年)等。這些作品皆構思精心,制作精良,只因染上了“主題先行”的時病,故缺乏感人的藝術力量。以“文革”中名噪一時的《管叫山河換新裝》為例:該畫描繪一支文藝宣傳隊到水利建設工地演出樣板戲,工地上的農民、知青和解放軍戰士停工聚在坡地上,十分投入地觀看(從畫的題目可知演出的是《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的唱段),其中一個知青和一個戰士還拉起京胡打起竹板,為演出伴奏。構圖仍然采用“烘云托月”的手法,著力刻畫看戲的觀眾,未讓演員露面。由于受“文革”美術思潮影響,畫中人物動作戲劇化,色彩“紅光亮”,打上了那個特殊年代的印記。
“文革”結束后,李自由有《從頭越》(1977年)、《選筆》(1979年)等作品問世,他原本打算在油畫民族化、本土化方面繼續進行探索,可惜因移居香港而未能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