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楊德琴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邱勝
從鄉村少年到鄉村民辦教師,再到大學生、博士、教授、院士,這位科學家的人生一路奮斗,一路精彩。
“做科研就像沙里淘金,然后千錘百煉。”電話連線采訪身在蘭州大學的涂永強時,他如是說。
作為貴州遵義人,他有著大山一樣的情懷,年過花甲的他在近40年的科研歷程中,憑著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和執著追求,躋身化學界“牛人”行列。
1982畢業于蘭州大學化學系,1985年、1989年先后獲蘭州大學碩士、博士學位,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從鄉村少年到鄉村民辦教師,再到大學生、博士、教授、院士,這位科學家的人生一路奮斗,一路精彩。
種地、做飯、割草……1958年出生的涂永強,19歲前的生活和許多遵義農村孩子一樣。但書香門第出身,一貫重視教育的家風深深熏陶著他。
“我父親是小學校長,他一直沒放松過對我的學習要求。”涂永強回憶說。在父親的嚴教下,他初中和高中的成績一直是第一名。
1977年夏天,涂永強高中畢業。
兒子該何去何從,這也成為涂永強父親考慮的大事。
在當時的農村,一個高中畢業生當民辦教師,應當算是一個好的歸宿,畢竟,高中生在那個年代本身就是知識分子。
“優秀的民辦教師到一定年限后,會轉為公辦教師。”涂永強的父親當時想,當了公辦教師,就端上“鐵飯碗”。
“要么參軍,要么當教師,當時我也只有這兩個選擇。”因為從軍未能如愿,涂永強報考了民辦教師,在200多名候選人當中,他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遵義縣團溪鎮白果小學錄用。
當小學民辦教師不到半年,涂永強就聽到恢復高考的消息。“心里一陣激動,緊鑼密鼓地備考。”涂永強說,那年冬天,他和中國570萬考生一同走進高考考場。
這一次,他落榜了。
涂永強沒有灰心,把自己關在沒有裝修過的房子里復習,準備再戰。
在精心準備半年之后,涂永強再次走進高考考場。
這一次,他榜上有名。
“在所有科目中,我化學最好。”涂永強去找化學老師咨詢,老師建議他報考蘭州大學有機化學專業。
很快,涂永強就收到蘭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從遵義到成都,再從成都到蘭州,路途曲折。
“火車在甘肅定西站停車,我向窗外看去,一片荒涼,沒有一點綠色。”到了蘭州,涂永強懸著的心才放下來。他給家里寫信說:蘭州很繁華,馬路很寬,勿擔心。
在蘭州大學,他刻苦努力,又以優異的成績順利考取本校化學系研究生。
涂永強的研究生方向是有機合成化學。當時國內的有機化學研究已達到一定的水平,涂永強很想在這方面有所作為。
涂永強的碩士研究生導師黃文魁當時是蘭大化學系有機合成方面的知名教授,他深深影響著年輕的涂永強。1985年,黃文魁去世,涂永強不能跟著他攻讀博士,開始謀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涂永強(左二)指導學生做實驗。(蘭州大學供圖)
當時他想,工作的地方可以距貴州近一點,這樣可以多一些時間去看父母,于是他選擇到位于成都的華西醫科大學藥學系做一名教師。
臨走之前,很欣賞他的有機化學分析教授陳祖耀鄭重地對他說:“你可以讀我的博士生,你先去工作,不滿意可以考回來。”
同年秋,成為華西醫科大學藥學系教師的涂永強擼起袖子,欲在藥物化學領域一展宏圖。
半年后,陳祖耀來信說,趕緊報考蘭州大學博士!話語情真意切,涂永強動了念頭。
1986年春夏之交,涂永強一封辭職信遞給華西醫科大學藥學系領導,說:“我想繼續攻讀博士!”然后立馬殺回蘭州。這一次,他被錄取了。
20世紀80年代末的博士,在當時看來是十分稀罕的,求職沒障礙。
“當時特別向往深圳特區。”涂永強想到珠江三角洲發展。
然而,蘭州大學需要涂永強,陳祖耀希望他能留在蘭大同他共事。
就這樣,涂永強在蘭州大學從一個學生變成了老師。
學無止境,涂永強的求學步履從來就沒停止過。經過激烈的競爭,他申請到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年1月,涂永強帶著全家赴澳洲開始新的奮斗征程。
經過三年,涂永強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化學系的使命完成。
1995年11月,涂永強回到了蘭大繼續他的化學研究。
2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張破桌子,已經掉皮的天花板,這就是涂永強的實驗室。
涂永強只好自己動手收拾實驗室,找人把天花板重新粉刷一遍,加固桌子,自己安裝電路,并墊付工資購置了最便宜的實驗儀器。
但對于涂永強而言,這些并不重要。他說:“放眼世界,許多重大科學發明、科學成果,不都是在艱苦的條件下完成的么? ”
在這種條件下做科研,涂永強依然分秒必爭,準備大干一番。
科學研究常有意外發生,涂永強也不例外。在一次實驗中,預料中的產物只有45%生成,還有約10%是另一個未知結構的副產物。他需要搞清副產物的結構是什么、它是怎么生成的、有什么用途。
于是,涂永強再度探索新的方法,發揮專業優勢,朝著分離—純化—鑒定的方向進發,最后發現好幾個未知副產物。
1997年,涂永強發現,《美國化學會志》發表的一個氫化反應需要至少6步化學反應才能合成,而用涂永強的串聯重排反應,只需3步。
時隔兩年,涂永強再用同位素標記深入研究這個串聯重排反應的機制,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權威刊物《有機化學》上。這篇論文的面世,引起學界注意,奠定了他在世界有機化學界的地位。
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2004年獲評國家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以后,涂永強的研究頻頻閃耀光芒,他的研究方向更有特色、更具前瞻性和前沿性。
涂永強的主攻方向——復雜結構天然有機化合物的全合成及合成方法研究,在國內外很有影響,他設計合成了20多個結構復雜且具重要生物活性的分子,其中抗老年癡呆癥藥物“加蘭他敏”合成的專利技術具有極高產業化價值。
憑著杰出的科研成果,涂永強獲獎無數,不懈的努力,終于結出正果。2009年11月,涂永強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從當初青澀的本科生,到蜚聲海內外的化學家,涂永強用真誠與激情,書寫了一個貴州農家子弟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