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邱勝
協和醫學院與貴州醫科大學聯合開辦“協和班”,培養卓越醫學人才,這是貴州醫科大學加快教育現代化步伐,努力譜寫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奮進之筆。
5月25日,院校一體的協和醫學院與貴州醫科大學簽署協議。根據協議,貴州醫科大學攜手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以下簡稱協和醫學院)開辦的“協和班”將從今年7月起開始首屆招生,為一本招生,這是協和醫學院首次以“協和班”命名支援高校辦學。
貴州醫科大學黨委書記林昌虎說,協和醫學院與貴州醫科大學聯合開辦“協和班”,培養卓越醫學人才,是貴州醫科大學加快教育現代化步伐,努力譜寫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奮進之筆。
一本英文版教材《病理學》、一本《實驗診斷學》、一張英文便條,這是著名外科專家劉伍生2018年7月30日捐贈給貴州醫科大學,用以籌建“貴醫協和館”的三件物品。
劉伍生是貴州醫科大學1942級校友,這張英文便條他一直珍藏著,是時任國立貴陽醫學院教務長、附屬醫院病理科主任劉維德用英文書寫的。
貴州醫科大學為何要建“貴醫協和館”,一向獨立辦學,只招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北京協和醫學院,為何要協助貴州醫科大學舉辦“協和班”?記者走進貴州醫科大學校史館找到了答案。
原來,在1938年,貴州醫科大學的前身國立貴陽醫學院成立。從籌建之日起,國立貴陽醫學院就與協和醫學院有著特殊的情緣。
當時,國立貴陽醫學院有三分之二的教師來自協和,首任院長李宗恩和100余名協和醫學院專家、學子傾盡畢生所學在貴醫執掌教鞭,為學校的創立奠定了堅實基礎,劉維德也是其中之一。
在校史館墻上,有一組數據格外顯眼:1925級至1936級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共畢業163人,其中,有29人來到國立貴陽醫學院執教,占比17.8%;1938年至1948年,有80余名協和人在國立貴陽醫學院登臺揚鞭,全校各科主任55人中,來自協和醫學院的有32人,占比58%,附屬醫院9個院主任中有7人來自協和。
在“教授治校”的當時,這批協和人對貴醫產生了深刻長遠的影響。
建校之初,協和給予了大量的教學儀器、實驗設備、醫療器械等物力支持。
令人感動的是,在抗戰時期,劉維德為避開敵占區,從北平經上海、繞道香港至越南,再由滇越鐵路往昆明,最后到貴陽,輾轉運來協和支援的大量教學物資。
貴州醫科大學黨委書記林昌虎說:“協和醫學院對貴州醫科大學有著極其深刻、深遠的影響,兩校淵源深厚,當時的國立貴陽醫學院被公認為‘小協和’。”
后來,李宗恩及其他協和人返回協和醫學院后,把在國立貴陽醫學院積累的治校經驗,帶到學校,促進了協和醫學院的發展。
可以說,協和與貴醫相輔相成,淵源甚深。
改革開放后,協和醫學院與貴州醫科大學一直保持著聯系。尤其是近年來,兩所學校的“親戚關系”越發凸顯。
2016年7月,協和醫學院與貴州醫科大學結成結對幫扶關系,雙方頻繁開展學術交流,在高層次人才培養、科研平臺和“雙一流”學科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成果。
在協和醫學院的指導下,貴州醫科大學省部共建“藥用植物功效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完成申建,于2017年3月掛牌成立,成為貴州首個依托高校但又獨立存在的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緊接著,“組織工程與干細胞實驗中心”和“地方病與少數民族疾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相繼成立。

貴州醫科大學與協和醫學院聯合舉辦第二屆研究生論壇。(貴州醫科大學供圖)
同年9月,貴州醫科大學“地方病與少數民族疾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聘請了協和醫學院林東昕院士為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指導實驗室的建設和相關研究。
“全力以赴把對口幫扶落到實處。”這是協和醫學院對貴州醫科大學的承諾。為此,協和醫學院和貴州醫科大學的交流合作越來越頻繁:
對貴州醫科大學的一流學科建設和申報博士點工作給予全面指導和幫助;
幫扶提高貴州醫科大學人才培養和師資隊伍建設質量;
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貴州醫科大學推薦或報考的考生,為其培養定向博士生、推免直博生(碩士生)、博士后等高層次人才;
幫助貴州醫科大學提升醫學教育水平、搭建高端學術平臺、加強專科建設……
“協和醫學院不僅把優質的醫療、教學模式、師資力量、科研資源與貴州醫科大學的發展相結合,推動醫科大學的全面建設,還把好的醫療條件引入貴州,服務貴州。”貴州省教育廳廳長鄒聯克說,希望雙方今后在重點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突破上都有顯著性的進展。
貴州醫療衛生存在短板,短在醫療人才的緊缺。
作為貴州省醫學高級人才的搖籃,貴州醫科大學肩負著培養“下得去、用得著、留得住”的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重任。
“引來人才往往呆不久,留不下,還不如早做布局、提前謀劃,自己培養本土人才。” 貴州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梁貴友說。
基于此,5月25日,貴州醫科大學和協和醫學院在貴陽舉行“協和班”援培簽約儀式,旨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能夠勝任臨床醫療、醫學研究等相關工作的卓越醫學拔尖人才。
“高進、優教、嚴出”,這是協和醫學院對“協和班”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小規模招生、高層次培養、高質量輸出。
與普通班相比,“協和班”實行醫學精英教育,學生被視為未來貴州臨床醫療、醫學科研的領軍人才加以重點打造和培養。
“協和班”在培養學生過程中,將開展全程導師制,注重教學方法改革,拓寬交流學習,強化英語學習,加強臨床技能培訓,重視綜合素質培養,實施多元考核,構建完備的深造通道,并嚴格實行淘汰制。
“對每學年班級成績排名后10%且平均學分績點低于2.5的學生進行淘汰,轉入臨床醫學專業其他班級繼續學習,缺額從其他班級遴選相應優秀學生補充。”梁貴友說。
值得關注的是,凡第五學年第一學期在讀的“協和班”學生,成績排名在班級前90%的,由貴州醫科大學推薦其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
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說,通過援建,把“協和精神”留在貴州,為貴州大地培養一批醫學精英,必將為貴州醫學教育現代化作出巨大貢獻,為推進特色教育強省作示范,為助力貴州打贏脫貧攻堅戰作貢獻。
鄒聯克表示,“協和班”協議的簽訂,標志著貴州醫學高等事業發展掀開了嶄新的一頁,這是貴州教育事業建設的歷史性突破,對貴州“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特色教育強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