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文學 楊穎君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文葉飛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1639名駐村干部通過爭取項目、資金,建成村級文化活動中心、硬化通村通組公路、美化亮化村容村貌、蓬勃興起致富產業……土家山寨昔日偏僻落后的情況得到逐步改善。
“田書記,有空來家里坐坐,喝杯水、吃頓飯、擺擺龍門陣。”初夏的早晨,坐落在群山中的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塘壩鎮小石界村薄霧蒙蒙。一大早,駐村第一書記田輝就在村里進行大走訪大排查工作,一路上都有群眾和他熱情地打招呼。
“5年的駐村工作,和群眾從陌生到相識、相知、相勉,朝夕相處,結下了情誼。”這位榮獲“全省脫貧攻堅優秀第一書記”的土家漢子欣慰地說。
作為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決戰決勝脫貧的“主力軍”,兩年來,沿河429支駐村工作組1639名駐村干部背著背包住進農家院落,奮斗在脫貧攻堅一線:與當地干部群眾緊密團結在一起,不辭辛勞不言艱苦,輕傷不下火線,無怨無悔投身脫貧戰場;背著裝有一支手電筒、一個鋼卷尺、一把折疊雨傘、一個民情日記本、一支筆和必備物件的“為人民服務”挎包,增強與群眾的親切感、親近感,“背”走大山的貧困;真抓實干、傾灑真情,為民紓困解難不歇步,走村串戶送去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惠民利民服務。
“脫貧攻堅工作千頭萬緒,任務重、困難多,必須要走到群眾中去才能找準方向,真正為群眾排憂解難。”談起駐村收獲,沿河自治縣委宣傳部派駐黃土鎮沙坪村駐村干部肖玉葉深有感觸。
熟悉農村工作的肖玉葉發現,近幾年,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但是受歷史、地理因素等影響,部分群眾文化水平不高、觀念守舊,矛盾糾紛較多,“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因此,在工作中堅持從自身突破,改變鄉親們的看法,將自己從“外來人”變成“自家人”就顯得尤為重要。
其實,肖玉葉面對的村情實際,也是該縣每個駐村干部的共同體悟。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積淀多少真情。時光遞進,全縣1639名駐村干部堅持吃住在村,把群眾當親人,穿農衣、說農話、做農事,成為村民信得過、處得來的“好兄弟”“好幫手”。他們堅持每月吃住在村寨20天以上,認真、全力將各項扶貧措施、惠民政策落地落實,打通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點燃一個個土家山寨貧困群眾的致富夢。
“家里現在幾口人、是否吃穿不愁、有沒有生病?”在后坪鄉下壩村,駐村第一書記楊正軍與駐村工作組隊員坐在貧困戶馮興強家的院壩里,認真對著表格,逐項詢問并仔細核實。
下壩村地處后坪鄉西南部,與鄉政府所在地河心村毗鄰,轄13個村民組,人口375戶1042人,其中貧困戶93戶383人,已脫貧63戶288人。
腳上有土,心中有譜。在走訪、遍訪活動中,下壩村駐村干部分頭進家入戶,深入了解93戶貧困家庭人口組成、貧困原因、享受政策補助等信息。通過走訪排查,摸清了所有貧困戶的詳細情況,為逐戶逐人制定精準幫扶計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是脫貧攻堅大走訪大排查登記表,全村每一戶都要走訪登記,微信運動每天都有10000步以上,既練就了做群眾工作的本領,又磨練了自己的意志。”楊正軍說。
遇到農忙時節,家家戶戶忙著插秧、除草,駐村干部就創新走訪方式,白天深入田間地頭,夜間深入農戶家中,詳細了解“兩不愁三保障”等情況,幫助解決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方面存在的實際困難。
連日來,沿河“第二輪大走訪大排查”讓駐村干部腳步不停歇,走進農家院子開展“堂屋夜話”,對標對表,填寫排查走訪登記表,掌握動態信息,對信息、數據邏輯錯誤的,及時列出問題清單。截至目前,全縣429個村已結束2019年度脫貧攻堅“第二輪大走訪大排查”工作,并完成相關信息臺賬上報。
“作為駐村干部,我會站好崗、履好職、盡好責,積極開展扶貧工作,促進當地發展。”土地坳鎮五七村駐村第一書記崔志剛堅定地說。
他駐村后,迅速進入工作狀態,挨家挨戶了解村民基本情況,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戶春耕生產,處理矛盾糾紛,抓汛期防御,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每天忙得馬不停蹄。
一天,村里一位年已八旬的陳姓老人怒氣沖沖地來到村委會,詢問為什么將他的低保取消?幾個月的村情遍訪調查讓崔志剛早已對五七村每家每戶了如指掌,這位老人的家庭情況也不例外,老人有三兒一女,如今都已具有贍養能力,顯然與低保評選不再相符。
面對情緒激動的老人,崔志剛與駐村工作組隊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耐心細心地向老人講解政策、列舉例子,使其慢慢理解政策,緩和了情緒、解開了疑惑。
“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宣傳工作沒有做到位,我們會加大宣傳力度,學會用方言土語宣講政策、傳授方法,讓群眾聽得懂、聽得進,這樣才能把黨的政策傳遞到千家萬戶。”崔志剛感慨道。
脫貧攻堅“春季攻勢”開展以來,全縣各地“沉”在一線的駐村干部迅速行動起來,田間地頭有他們情系百姓的暖心話語、農家門口有他們精準細致的政策宣講、夜燈下有他們與群眾促膝談心話生計的身影。駐村期間,他們風里來雨里去,日夜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及時把黨的政策送到了邊遠山村群眾的心窩里、心坎上,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使廣大群眾在喜聞樂見的宣講中產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鳴。

沿河自治縣土地坳鎮五七村駐村第一書記崔志剛(左)與駐村干部冉超在蜜桃種植基地開展防蟲害工作。(文學 / 攝)
“村子大,貧困人口多,沒什么特色產業,基礎設施也落后……”回憶起2016年剛到淇灘鎮檬子村任職時的情況,駐村第一書記袁飛感嘆道,“很多想法都陷入了困惑中,行不通。”
如何讓這個深度貧困村實現突圍,順利脫貧出列?經過一次次走訪調查,袁飛認識到,檬子村要發展,除了突破交通地理條件限制外,還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更要有致富產業,才能真正拔掉“窮根”。
精準定位,“靶向治療”。為了修路,袁飛帶著駐村工作組隊員一次次上門做群眾思想工作,用誠意打動村民自愿讓出土地。
2018年,檬子村所有通組路、產業路硬化暢通,水、電和綠化、亮化、美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均順利完工。同時,駐村工作組引進企業種植青錢柳800畝,種植黃帝柑、沃柑200畝,并通過套種花生、西瓜、香瓜、辣椒,帶動78戶237人人均年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
檬子村產業發展從“無中生有”到形成“長短結合產業鏈”,生動詮釋了“繡花”功夫治“窮根”帶來的喜人變化,走出了一條深度貧困村的“突圍”之路。
如今,沿河自治縣1639名駐村干部通過爭取項目、資金,建成村級文化活動中心、硬化通村通組公路、美化亮化村容村貌、蓬勃興起致富產業……土家山寨昔日偏僻落后的情況得到逐步改善。全縣干群苦干實干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沖鋒行動喜結碩果,目前已實現貧困村脫貧出列154個,減貧人口12.9萬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