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袁紹陽
甕安縣正處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時期,也處于城鎮化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全省規劃建設的區域性次中心城市,甕安已成為黔中交通“大十字”,駛入開放發展的“快車道”。
走進初夏的甕安,撲面而來的是經濟發展的滾滾熱潮,放眼看到的是項目建設的風生水起,處處洋溢的是跨越發展的十足干勁。
2018年9月,甕安順利通過“國考”,成為貴州省脫貧摘帽的市縣之一,實現了精彩出列。同時也從一個欠開發、欠發達的山區小縣,一躍成為黔中的交通“大十字”。
近年來,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甕安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發揚“釘釘子”精神,畫好精準脫貧“工筆畫”,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大力實施五個“三年重點計劃”,全縣發展呈現出經濟穩中有進、攻堅連戰連捷、民生持續改善、質量不斷提升的良好局面。
“現在我們來看下怎么栽鉤藤,放上去的時候把旁邊的土蓋上,蓋住根部不要太深。”3月中旬,在甕安縣建中鎮太文村營上村民組,技術人員現場為村民培訓講解鉤藤種植技術。
以前,營上村民組群眾的日子過得并不輕松,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留下的只有老人和孩子,很多土地只能荒廢在大山里。
直到2018年,村支“兩委”、駐村工作隊通過不懈努力,終于找到了適宜當地的發展路子——種植鉤藤。
“鉤藤是一種中藥材,可用于治療頭痛、感冒夾驚等,一次種植,能連續采收20年。”太文村村委會計生主任、太文村惠民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法人代表鐘文介紹。
“之前我就知道種玉米和土豆,根本賺不了多少錢。鎮里和村里的工作人員來宣傳鉤藤種植時,我詳細了解后覺得可以試試。”憑著對改變現狀的渴望,村民組長吳廷勇在全村率先種植了20余畝鉤藤。
這樣的改變源于甕安對農村產業結構的大范圍調整。
“近年來,結合甕安優勢產業發展契機,我們認真開展了政策宣傳、技術培訓及指導等工作,梳理出銀杏、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藥材、茶葉等低效作物的替代種植作物,并按照報送進度和工作落實情況,確保低效作物種植結構調整工作的順利推進。”甕安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說。
目前,甕安正堅持“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的產業發展思路,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通過“一村一企一基地,一戶一策一產業”模式發展產業。
截至今年3月中旬,全縣累計引進培育龍頭企業22家,通過提供務工就業、產業發展帶動農戶15980余戶。其中,貧困戶1560余戶5460人,戶均增收4600元。
2018年7月18日,“60年歐洲冠軍,服務中國三農——康樸(中國)正式啟動暨特肥新品發布會”在甕安舉行,康樸(中國)有限公司正式落戶甕安,通過整合康樸公司的生產工藝、配方和技術,重點推出控釋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
2天后的7月20日,黔南州(廣州)招商引資項目集中對接會在廣州市舉行。會上,甕安縣與福建和創發展有限公司成功簽約年產50萬噸再生紙項目。根據投資協議,項目投資金額15億元,占地200畝,年產50萬噸再生紙。項目分三期建設,建成后年產值將達8億元,年創稅收2400萬元,可解決就業150人。
2019年5月21日,甕安縣與香港銅鑼灣集團舉行項目合作簽約儀式,這也是香港銅鑼灣集團在中國大陸的第121個項目。簽約儀式上,黔南州委常委、甕安縣委書記張文強表示,香港銅鑼灣集團久負盛名,是中國商業地產的領軍企業,集團的商業集成能力將對甕安城市發展、體現黔中次中心城市地位、加強對周邊城市的輻射起到很大的幫助,助推甕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甕安縣以旅游九大工程為抓手,實施項目帶動,加強配套建設,開拓旅游市場。圖為甕安草塘“十二塘”風光。(甕安縣委宣傳部供圖)
近年來,圍繞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的歷史性課題,甕安積極走出去,招大引強壯大縣域工業經濟支撐,逐步走出了一條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
令當地群眾自豪的是,甕安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工業強省戰略部署,牢固樹立“工業興,甕安興;工業強,甕安強”理念,推動工業經濟發展新跨越,逐步實現了工業總產值從不足百億元到突破200億元,進而躋身全省縣域工業經濟第一方陣的蛻變。
談到甕安的工業,磷煤化工高新技術產業是一個避不開的話題。僅2018年,甕安磷及磷化工產業就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70.3億元,同比增長24.9%,占全縣規模工業總量的64.5%。
現在的甕安,金正大、芭田等企業名聲響亮,一條以煤電磷為主導,輕工、建材為一體的綜合循環發展產業鏈條正完美銜接;“礦山開采區、基礎工業區(青坑基礎工業區、算水壩基礎工業區)、精細化工區、配套產業區、倉儲物流區、產城互動區、臨港工業區”八大功能區融合發展的現代工業立體空間布局正在成形;以黃磷生產為主導的青坑黃磷集聚區,以磷煤開采為主的玉華磷礦、洗馬建中煤田開采區,以磷化工循環經濟產業為主的循環區,以為磷煤化工配套生產的配套產業區,以工業三廢綜合利用的新型建材產業集聚區已基本形成。
國際男籃巔峰爭霸賽、國際山地戶外運動挑戰賽……甕安縣通過大賽搭臺、旅游唱戲,連續5年成功承辦國際(全國)山地戶外運動賽事,連續3年成功承辦國際男籃、女籃巔峰爭霸賽和全國健身交誼舞錦標賽暨健身舞大賽等一系列國際國內大型賽事活動,進一步提升了甕安的知名度美譽度及旅游形象的影響力,眾多“國字號”賽事也讓甕安體旅結合更出彩。
據甕安縣委副書記、縣長黃桂林介紹,甕安縣正處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時期,也處于城鎮化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全省規劃建設的區域性次中心城市,已經成為黔中交通“大十字”,駛入開放發展的“快車道”,甕安承接國際國內體育賽事和大型活動,有利于強化整體品牌宣傳,也為甕安爭當黔中腹地協調發展排頭兵提供了新動力。
數據顯示,2018年,甕安共接待游客約808.38萬人次,同比增長38.15%;實現旅游綜合收入約75.18億元,同比增長40.21%;接待入境游客627人次,同比增長181.17%。
成績的取得,源于近年來甕安以旅游九大工程為抓手,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實施項目帶動,加強配套建設,開拓旅游市場,推動全縣旅游經濟穩步發展。
推進“文旅”融合。圍繞草塘千年古邑旅游景區建設指揮部成立文化挖掘領導小組,并已完成景區景點文化創意、長征文化園文化創意、各景區景點解說詞的編撰、甕安文史編撰等工作。
推進“農旅”融合。圍繞嘉嵐茶谷項目和建中茶旅小鎮,重點打造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
推進“體旅”融合。中國·甕安國際山地戶外運動挑戰賽、全國少兒游泳錦標賽(大年齡組)、國際男籃巔峰爭霸賽、全國健身交誼舞錦標賽暨全國健身舞大賽等在甕安舉辦,促進了體旅融合,為甕安打造全域旅游筑牢了基石。
推進區域融合。加強區域聯盟與合作,依托貴陽旅游集散地客源市場,繼續打造“貴陽—甕安—西江苗寨”“貴陽—甕安—鳳崗—思南”“貴陽—甕安—石阡—梵凈山”等多條精品旅游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