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張恒
劉強:怎么讀《論語》,既是方法論問題,也是價值觀問題,歷來討論較多,誤讀曲解也不少。就個人而言,要想讀好、讀懂、讀通《論語》,要有幾點認知。
第一,《論語》開啟了六經之后“述作并舉”的一個嶄新時代。為什么這樣說?在此之前六經皆屬王官之學,經典的編著一向都是圣人的專利,所謂“圣人作,賢人述”,即使大圣如孔子,也只能謙虛地說自己是“述而不作”(《論語·述而》)。隨著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傳播“有教無類”的平民教育理念開始,古代中國才有了私家及民間獨立述作的制度安排和文化土壤。我們都知道《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的,這正是孔子興辦的私學從醞釀、發展到成熟、收獲的標志,弟子們集思廣益、“相與論纂”、著書立說、再造經典的壯舉,差不多可以視為新興的私學相對于官學的一次反動,開啟了后世私家著述之先河。
第二,《論語》絕不是大雜燴,是一部綱舉目張、首尾一貫、次第清晰、張弛有度的精心結撰之書。正如近世大儒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所說:“讀《論語》,貴能逐章分讀,又貴能通體合讀,反復沉潛,交互相發,而后各章之義旨,始可透悉無遺?!薄爸鹫路肿x”與“通體合讀”,一語道破了《論語》篇章結構的張力。
第三,《論語》并非知識性文獻,而是傳統文化理念及價值體系建構的真實律動,里面既有隱而不顯的本體論觀照,又有“下學上達”“一以貫之”的修養功夫論。雖然全書不過一萬六千字,卻充滿了生活閱歷、情感經驗和價值判斷。
第四,我們現代人讀《論語》這樣的古代經典,切勿先入為主,以今律古,失去讀書人本該具有的“虛心切己”的態度和“轉益多師”的美德。要知道,近百年以來的主流思潮就是反傳統,以至于形成了一個“反傳統的傳統”。讀《論語》這樣的經典,光“用心”還不夠,還要“虛心”。

圖為劉強在貴陽孔學堂解讀《論語》。(孫晉芳 / 攝)
劉強:與西方文化重哲學思辨與邏輯推衍不同,中國文化追求形而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可以說中華文化念茲在茲的不過是一個“道”字。在《論語》一書中,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庭和諧、個人成才,孔子的言行思想構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儒家思想的基礎,其中就蘊含八種“夫子之道”,包括為學、修身、孝悌、忠恕、仁義、誠敬、治平、中庸。舉個例子,在《論語·憲問》中子路的君子之問,孔夫子就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點明修身之要,可以看出儒家總是肩負著安人、安百姓的責任理念,并且講求先治己,再治人。再一個例子,“學習”兩個字出自《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里重點在“習”,不僅需要溫習也要求大家要做到知行合一。
劉強:儒家的道,其實是人之道,指的是通過體察天道、地道之后,形成的對人道的探討、追尋和踐行。文化的本質是“人化”,即人的優化、雅化、良化、深化;國學的本質是“人學”,傳統文化要落實到每個人的躬身踐行;教育的功能是“化人”,即培養人、感化人,使之行事有君子之風。
夫子之道也是君子修身之道??鬃訉拥年U釋與《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謀而合。實際上,從孝悌根本到忠恕之道,從“以仁安人,以義正我”到祭禮誠敬,從“君子從道不從君”的治平思想到“中正守常,過猶不及”的中庸智慧,都離不開“人之道”。正如《論語·憲問》中“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我們要學習孔子的學習態度,講求“向內的修養”;在為人處世上,我們要做到“知義”。
劉強:當下學者對于所謂“現代性”問題情有獨鐘,但與此同時又僅僅將“現代性”問題停留在所謂中西對比上,所謂中國的就是傳統的、古老的、守舊的,所謂西方的就是現代的、時髦的、先進的。這種思路阻礙了我們很多人對自己民族傳統的正確理解,好像我們的古代傳統就不具備現代性,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誤區。
《論語》常讀常新,不讀經典,不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便不知“道”在哪里。比如《論語》里對修身之道的論述,對我們來說就有啟發:應懲忿窒欲、謹言慎行、內省自反、克己慎獨、改過遷善。所以就像程子所說:“學者須將《論語》中諸弟子問處便作自己問,圣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弊x經典應當“切己、貼切”,否則很多人讀了卻似不曾讀。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沒有文化,怎么會有文化自信呢?我們要在閱讀經典中生發信心,文化要在繼承傳統的過程中開拓未來。正如錢穆先生說:“《論語》應該是一部中國人人人必讀的書,不僅中國,將來此書,應成為一部世界人類的人人必讀書。今天的中國讀書人,應負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痹谖幕摹疤煜隆?,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儒家,每個人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者,都應該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有種發自內心的溫情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