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春 俞小炯
(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肝膽胰外科二病區 四川 成都 610072)
目前,腹腔鏡肝切除術的報道不斷增加。目前,隨著醫學技術不斷改進和器械改進,診斷方式改進,疾病的確診和早期治療概率得到提高,而低死亡率和低手術干預并發癥也變得更加重要。目前隨著腹腔鏡技術不斷成熟,其在肝良性腫瘤治療方面也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其有安全、微創、速效等特征和優勢[1]。本研究納入2017年1月—2018年1月40例肝良性腫瘤患者,隨機分組。開腹手術組實施開腹手術,腹腔鏡術式組實施腹腔鏡術式。分析手術平均耗時、手術住院的平均時間、手術后第一天引流總量、手術過程出血總量、術后住院的平均日數、治療前后患者生存質量對應項目評分值、并發癥,分析了肝良性腫瘤行腹腔鏡術式治療的觀察與評價,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7年1月—2018年1月40例肝良性腫瘤患者隨機分組。腹腔鏡術式組20例,年齡35~79(56.72±5.47)歲。男女12例和8例。肝臟第Ⅱ段病灶有8例,肝臟第Ⅲ段病灶有8例,肝臟第Ⅴ段病灶有2例,肝臟第Ⅵ段有2例。腫瘤4~8厘米,平均是(6.33±2.45)厘米。開腹手術組20例,年齡35~77(56.58±5.24)歲。男女12例和8例。肝臟第Ⅱ段病灶有8例,肝臟第Ⅲ段病灶有7例,肝臟第Ⅴ段病灶有3例,肝臟第Ⅵ段有2例。腫瘤4~8厘米,平均是(6.35±2.41)厘米。
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
1.2 手術方法
開腹手術組實施開腹手術,腹腔鏡術式組實施腹腔鏡術式。全麻,建立氣腹,維持氣腹壓低于15mmHg,臍下在套管內給予腹腔鏡探頭置入,劍突下或者左側鎖骨中線肋緣下降套管置入腹腔鏡多功能手術解剖器實施手術操作。根據肝臟病變側在右鎖骨中線、右腋中線或者在右鎖骨中線和劍突下分別給予置入1把分離鉗,頭高足低30度,左側30度側臥,或者右側臥位30度。將肝周韌帶分離,促使肝臟游離,并用腹腔鏡多功能手術解剖器將擬定的切線畫出,助手采取兩把分離鉗將擬定切線雙側肝緣夾住,向雙側牽拉,維持一定張力,并用腹腔鏡多功能手術解剖器將肝包膜切開,將肝實質切開5毫米之后進行肝組織刮扒,平行切線進行刮扒,若有較小的管道結構則實施實施電凝處理,管道較粗可改變刮扒方向,促使其平行于管道,管道一段行程線路之后實施鉗夾。腹腔鏡多功能手術解剖器將肝實質刮碎,并吸除組織碎片、煙霧以及滲血,電灼處理肝切面滲血,維持術野清晰。對顯露的管道實施鉗夾或者電凝處理,反復實施,直至切除肝組織,術后常規給予腹腔引流管一根放置[2]。
1.3 觀察指標
分析手術平均耗時、手術住院的平均時間、手術后第一天引流總量、手術過程出血總量、術后住院的平均日數;治療前后患者生存質量對應項目評分值;并發癥。
1.4 統計學處理
SPSS21.0軟件,t、χ2檢驗統計分析計量、計數數據,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生存質量對應項目評分值分析比對
治療前兩組生存質量對應項目評分值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腹腔鏡術式組生存質量對應項目評分值優于開腹手術組,差異顯著(P<0.05)。如表1。
表1 治療前后生存質量對應項目評分值分析比對(,分)

表1 治療前后生存質量對應項目評分值分析比對(,分)
組別 例數 時期 情感評分 社會功能評分 生理領域腹腔鏡術式組 20 治療前 54.13±4.21 51.02±2.21 52.03±2.65治療后 93.24±5.12 93.15±5.16 95.78±3.61開腹手術組 20 治療前 54.24±4.15 51.24±2.27 52.35±2.64治療后 81.14±5.05 83.24±5.05 80.25±2.03
2.2 兩組手術平均耗時、手術住院的平均時間、手術后第一天引流總量、手術過程出血總量、術后住院的平均日數分析比對
腹腔鏡術式組手術平均耗時、手術住院的平均時間、手術后第一天引流總量、手術過程出血總量、術后住院的平均日數優于開腹手術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平均耗時、手術住院的平均時間、手術后第一天引流總量、手術過程出血總量、術后住院的平均日數分析比對()

表2 兩組手術平均耗時、手術住院的平均時間、手術后第一天引流總量、手術過程出血總量、術后住院的平均日數分析比對()
組別 例數 手術平均耗時(分鐘)手術后第一天引流總量(ml)手術過程出血總量(ml)術后住院的平均日數(d)開腹手術組 20 152.14±20.24231.14±20.24357.15±23.57 6.67±2.53腹腔鏡術式組 20 121.02±10.12162.02±10.12251.01±12.61 4.14±1.13 t - 5.296 5.856 6.305 5.134 P - 0.000 0.000 0.000 0.000
2.3 兩組并發癥分析比對
腹腔鏡術式組并發癥低于開腹手術組,差異顯著(P<0.05),腹腔鏡術式組并發癥中,1例出現切口感染,1例出現出血,總發生2例,發生率是4%。開腹手術組并發癥中,4例出現切口感染,4例出現出血,2例出現膽漏,總發生10例,發生率是20%。
血管瘤是最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腹腔鏡肝切除術是治療伴有膽結石或其他良性腹部疾病的肝血管瘤的理想方法。隨著成像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臨床可借助多種診斷技術聯合對疾病進行診斷和確診,從而促使多數肝臟良性腫瘤得以準確檢測和得到早期的治療。從第一次腹腔鏡術式以來,微創手術在手術的各個領域的手術和理論領域都取得了快速發展。目前,微創肝臟手術已經成熟,但不可否認的是,僅腹腔鏡手術仍存在許多困難和局限。對于那些沒有典型影像學表現的良性肝臟腫瘤,術前診斷仍存在一定的難度[3-4]。此外,在良性腫瘤之間,如非典型肝臟局灶性結節性增生和肝臟腺瘤無出血或脂肪變性,很難鑒別。腹腔鏡肝切除術是診斷肝腫塊不明確或臨床癥狀的積極治療方法。腹腔鏡肝切除術對外科醫生來說非常苛刻。它必須具有豐富的肝臟切除術經驗。腹腔鏡多功能手術解剖器套裝結合了刮削,鈍切割,吸引的功能。它可以剖析肝臟管道的結構,可以根據管道的厚度進行凝固或夾緊,手術器械在手術過程中不會經常更換,這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對于肝臟腫瘤伴有癥狀,診斷不明確或腫瘤體積增大的患者,腹腔鏡肝切除聯合腹腔鏡多功能手術解剖器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腹腔鏡手術一般適合病變位于Ⅱ,Ⅲ,IVa,V和VI段。病變的大小不影響第一和第二肝門的解剖結構,腫瘤直徑<15cm的患者。與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肝臟良性腫瘤切除治療的出血更少,手術時間短,有利于患者術后早期康復,是可行的一種手術方式[7-8]。
本研究中,開腹手術組實施開腹手術,腹腔鏡術式組實施腹腔鏡術式。結果顯示,腹腔鏡術式組生存質量對應項目評分值、手術平均耗時、手術住院的平均時間、手術后第一天引流總量、手術過程出血總量、術后住院的平均日數和開腹手術組比較有優勢,差異顯著(P<0.05)。腹腔鏡術式組并發癥低于開腹手術組,差異顯著(P<0.05),腹腔鏡術式組并發癥中,1例出現切口感染,1例出現出血,總發生2例,發生率是4%。開腹手術組并發癥中,4例出現切口感染,4例出現出血,2例出現膽漏,總發生10例,發生率是20%。
綜上所述,肝良性腫瘤患者實施腹腔鏡術式可獲得較好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減少出血和引流量,促使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縮短,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并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