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源均 李衛東(通訊作者) 鄭莉 楊云川
(1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急診科 四川 南充 637000)
(2南充市第四人民醫院兒科 四川 南充 637000)
在我國,AMI的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每年新發患者至少50萬,現存患者至少200萬。AMI患者可發生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常危急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有研究[2-3]顯示,對AMI患者在醫院搶救過程中實施整體性急救護理,能夠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此,本研究針對急診入我院搶救的128例AMI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來探討整體性急救護理對AMI患者院內搶救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因AMI于我院急救的12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n=64)和對照組(n=64)。對照組男34例,女30例,平均年齡(48.64±5.32)歲;試驗組男35例,女29例,平均年齡(48.66±5.61)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的急救護理:引導患者體位,密切監護生命體征,備好術前工作,護送患者進入心導管室。試驗組患者采取整體性急救護理:①接診:對于自行來院的患者,護理人員應提前備好急救物品,在急診胸痛中心搶救室門口進行待診。②病情評估:接診后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的病情做出迅速評估,觀察患者的意識型態、測量生命體征、向家屬詢問病史,完成對疾病的鑒別,對患者的危險程度進行評估[2-3]。③迅速連接心電監護儀、對患者的血壓、血氧飽和度、呼吸、脈搏等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測。在明確病情之后迅速給予氧氣吸入,避免心肌梗死范圍的進一步擴大。④立即建立兩條靜脈通路,采集患者血液做快速床旁心肌肌鈣蛋白監測,其他標本及時送檢,遵醫囑進行抗血小板用藥干預,做好碘過敏試驗,做好右側腹股溝的備皮工作。⑤于患者確診后并于制定相應的冠脈介入治療后護送患者進入心導管室,配合醫生完成患者的生命體征評估、做好術前工作、指導患者及其家屬簽訂相關的醫療文件。⑥對患者和其家屬進行心理安慰與支持,緩解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
觀察兩組患者的搶救時間。搶救效果評定[3]:患者心力衰竭、休克等癥狀完全消失計為顯效;患者心衰等癥狀有所恢復計為有效;患者癥狀無好轉或加重計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17.0進行數據分析,兩組患者的搶救時間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取t檢驗,兩組患者的搶救效果用%表示,采取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搶救時間為(45.20±7.55)min;試驗組搶救時間為(34.38±5.66)min,試驗組的搶救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t=9.173,P=0.000)。
試驗組的搶救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所示。

表 兩組患者的搶救效果的比較 [n(%)]
AMI在臨床上的發病率高,病情進展迅速,致死率高。有研究[4-5]發現,AMI患者在發病18分鐘后會發生心內膜下心肌壞死,3小時后心內膜面積進一步增大,6小時后發生透壁性心肌梗死。上述研究說明AMI是可以進行救治的,臨床應充分利于好上述“時間窗”,對AMI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搶救。整體性急救護理便由此應運而生,積極有效的搶救和護理措施可以增加患者的急救成功率,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關鍵。
整體性急救護理強調分工明確,對護理人員職責進行合理分配,強調醫護人員合作關系,并對相關護理人員有較高的專業要求[5]。在本次研究中,分別給予患者常規急救護理與整體性急救護理,試驗組的搶救時間(34.38±5.66)min要明顯短于對照組(45.20±7.55)min;試驗組的搶救總有效率要高于對照組。正是在常規急救護理基礎上應用整體性急救護理,將整體性急救護理落實到搶救中的每個環節,從而使急救護理更加完善,減少急救進程,提高搶救成功率。
綜上所述,對AMI患者實施整體性急救護理,可以明顯縮短患者的搶救時間,大大提高搶救成功率,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