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毛陳中心衛生院普外科 湖北 孝感 432020)
老年人群腹股溝疝的發生率更高,主要是由于這類人群肌肉逐漸萎縮,腹壁、腹股溝區薄弱,所以在子宮圓韌帶、精索、血管穿過時,形成疝的可能性更高[1]。腹股溝疝修補術是臨床治療這類疾病的重要方法,不過傳統腹股溝疝修補術會使原本存在的生理解剖結構受損,術后患者不僅會有明顯疼痛感,而且需要較長時間恢復[2]。當前無張力疝氣修補術成為治療腹股溝疝的新方法,本研究以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82例患者為對象,具體對比兩種術式的不同應用效果。
以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82例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1例,27例男以及14例女,年齡平均(68.95±8.41)歲,斜疝28例,直疝8例,切口疝5例;對照組41例,25例男以及16例女,年齡平均(68.82±8.63)歲,斜疝26例,直疝9例,切口疝6例。兩組年齡、性別、疝氣類型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實施硬膜外麻醉,提起精索,將腹內斜肌下緣及肌腱于精索后方縫在腹股溝韌帶上,使精索處在腹內斜肌與腹外斜肌腱膜間,通過Shoulice法實施手術。
觀察組:實施硬膜外麻醉,做一個腹股溝斜切口,按照順序將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切開,對精索進行游離處理,確定疝囊位置后向頸部游離。接著將疝囊還納到腹腔中,如果患者疝囊較大,可以將其橫斷。接著在疝環中填入填充物,對腹橫筋膜、臨近組織進行4針左右的縫合固定。在精索后方放好經過修剪的平片,保持重疊恥骨1~2cm,平片圓孔將精索包繞,最后將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組織和皮膚進行逐層縫合,結束手術。
手術情況:比較兩組手術用時、術后首次下床時間、術后住院時間。
并發癥:比較兩組術后切口感染、尿潴留、腹股溝區疼痛各類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手術用時及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短于對照組,另外術后住院時間也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情況結果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情況結果比較()
分組 例數 術后首次下床時間(天) 手術用時(min) 術后住院時間(天)觀察組 41 1.26±0.58 62.13±4.84 5.96±2.30對照組 41 2.61±0.84 70.46±5.12 7.48±2.47 t - 8.468 7.570 2.884 P - 0.000 0.000 0.005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7.32%,與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4.3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腹股溝疝一般是因為腹部強度下降,腹內壓升高而導致,指的是腹腔內臟器經腹股溝區的缺損突向體表導致的疝。疝修補術一直是臨床治療腹股溝疝的重要方法,傳統疝修補術應用的是周圍存在缺陷的組織對腹股溝管后壁進行修補,雖然也可以修補成功,不過術后復發的風險較高。且這一術式對于肌腱和腹股溝韌帶的縫合,是不同組織的縫合,是不同解剖位置的縫合,所以強行的拉攏縫合會存在比較明顯的張力,因而術后愈合難度更大,且患者需要承擔比較明顯的痛苦。無張力疝修補術采用的是疝環充填式修補,操作難度減低,對患者形成的創傷輕微,且縫合沒有張力,不會使腹股溝管區解剖結構被破壞,患者疼痛感更輕微,所以患者術后能夠更迅速恢復[3]。本研究觀察組接受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后手術時間、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接受傳統疝修補術的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證實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能夠獲得更好的手術效果,患者術后恢復效果也更好。另外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7.32%,明顯低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4.39%,差異顯著(P<0.05),證實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能夠保證更高的手術安全性,患者術后恢復受影響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