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梅
(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 江蘇 鹽城 224000)
近年來,中心靜脈導管(PICC)因其安全性,可靠性,留置時間長,并發癥少而廣泛應用于臨床。導管放置的關鍵是導管尖端的位置,導管尖端位于中央靜脈,以減少并發癥,如血栓形成,靜脈炎,導管移除和導管移位。PICC導管的尖端位于上腔靜脈的下三分之一處,上腔靜脈的上心房孔優選為1至2cm。但導管移位可導致患者疼痛和不適,輸液困難。如果導管放置得太深,則尖端進入右心房,這也可能引起并發癥,如心律失常和心肌損傷。當導管尖端位于非中心靜脈時,靜脈炎,血栓的發生率增加,引起PICC的其他并發癥,隨著心電圖技術發展,心房內心電圖輔助PICC導管尖端定位的應用越來越多,本研究選擇我院60例2015年1月—2016年6月PICC置管患者。隨機分組,對照組采取常規PICC置管,觀察組則采取心房內心電圖輔助PICC導管尖端定位。比較兩組PICC導管尖端位置的精確概率;導管堵塞概率、靜脈炎發生率,分析了心房內心電圖輔助PICC導管尖端定位的臨床應用效果,如下。
選擇我院60例2015年1月—2016年6月PICC置管患者。隨機分組,其中,對照組年齡24~72(51.25±2.21)歲。男女分別20例和10例。觀察組年齡24~71(51.21±2.27)歲。男女分別19例和11例。對照組、觀察組資料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取常規PICC置管,觀察組則采取心房內心電圖輔助PICC導管尖端定位。連接床旁生命體征監護儀,設置Ⅱ導聯,分別在左側胸大肌、雙側鎖骨下貼上三個點擊,實施無菌操作,實施常規PICC置管,并用20毫升濃度0.9%鹽水, 將注射器枕頭插入到成功穿刺的PICC末端肝素帽,進針三分之一,留三分之二連接心內心電導線,并和轉換器連接,緩慢向右心房注入鹽水,監測ECG變化,PICC導管尖端位于上腔靜脈情況下,給予濃度0.9%鹽水持續注入右心房,促發心房點圖特征P波。經胸透確認導管進入上腔靜脈。
比較兩組PICC導管尖端位置的精確概率;導管堵塞概率、靜脈炎發生率。
SPSS12.0版本軟件處理數據,計數數據和計量數據分別行χ2、t檢驗;P<0.05說明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有更高的放置準確率,P<0.05。見表。

表 兩組PICC導管尖端位置的精確概率比較 [n(%)]
觀察組導管堵塞概率、靜脈炎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其中,對照組有6例導管堵塞,5例靜脈炎。觀察組有1例導管堵塞,0例靜脈炎。
心房心電圖輔助PICC尖端定位技術可以降低導管異位率,和臨床實踐中使用的傳統X射線定位技術相比,心腔內心電圖在將導管定位在心房入口處更為準確[1],這是因為靜脈腔直徑最大,導管相對容易,頭靜脈直徑相對較小,角度小。與傳統的X線片定位相比,心房心電圖輔助技術可以在手術過程中通過波動。實時監測導管尖端的位置,即時調整導管尖端的位置,準確定位,減少導管異位率的發生[2]。另外,心房心電圖輔助PICC尖端定位技術可減少靜脈炎和導管堵塞的發生,主要是PICC導管將鹽水直接注入右心房,則可以檢測心房中心電圖的P波的變化以確定導管尖端的位置。P波是心房的去極化波,其形狀和幅度取決于電極與軸積分矢量軸之間的距離和相對位置。當探針電極進入右心房附近的上腔靜脈的起搏點時,可以提取高振幅的直立P波。因此,只要P波的形狀和幅度發生變化,就可以促使導管進入上腔靜脈,該方法操作簡單,促使導管置于理想位置,減少了堵管和靜脈炎的出現,還保護了患者免受輻射損傷,并減少了醫護人員工作量[3-4]。
本研究中,對照組采取常規PICC置管,觀察組則采取心房內心電圖輔助PICC導管尖端定位。結果顯示,觀察組PICC導管尖端位置的精確概率相比較對照組更好,P<0.05。觀察組導管堵塞概率、靜脈炎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心房內心電圖輔助PICC導管尖端定位PICC置管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