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宏偉 閆澤麗 沈喬 簡繼華 羅瑩(通訊作者)
(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醫學影像科 湖北 武漢 430064)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臨床上一種比較常見的脊柱疾病,腰腿痛為其主要臨床表現,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治療,則會對患者生活質量帶來不良影響,進行具體治療之前,需要對患者進行準確診斷,MR和CT是比較常用的兩種診斷方式,為了能夠提高診斷準確性,本研究選取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期間收治的82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從本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抽取82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入院時間在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期間,分別為患者采用CT診斷和MR診斷,對比兩種診斷方式的診斷率?;颊吣挲g在30~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2±2.024)歲,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40例,鈣化52例、神經根損傷40例、硬膜囊受壓62例、脊髓變形70例、椎間盤積氣59例、椎間盤變形66例,全部患者均符合研究標準。
使用螺旋CT,患者仰臥位,在患者臀下放置軟墊,患者雙腿屈伸。定位之后,掃描基線和椎間盤連線保持平行。分別對患者腰椎各個間隙進行掃描。具體掃描過程中,對各個腰椎間盤形態、位置和密度情況、椎弓、椎體和椎小關節等進行觀察[1]。
MR檢查,患者仰臥位,具體掃描時,矢狀位對椎間盤信號進行觀察,同時矢狀位和橫斷位觀察患者椎間盤膨出和突出、硬膜囊、脊髓受壓情況是否存狹窄等。
將兩種檢查方式所獲得的結果送到工作站,放射科專業醫師閱片。對比兩種檢查方式所得的鈣化、神經根損傷、硬膜囊受壓、脊髓變形、椎間盤積氣、椎間盤變性檢出率。
研究數據利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種診斷方式對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相關征象檢查診斷率對比,結果顯示,除鈣化、椎間盤積氣的診斷中,CT準確率更高之外,神經根損傷、硬膜囊受壓、脊髓變形、椎間盤變性均為MR診斷率更高,兩組各項檢查結果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所示。

表 兩種診斷方式診斷率對比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一種比較常見的多發疾病,誘發疾病的主要因素為遺傳因素、外傷損傷、纖維環退變或者髓核退變等。主要臨床癥狀為腰部疼痛、一側或者雙側下肢麻木、疼痛等。腰椎間盤突出有可能會導致患者腰部功能改變,從而導致患者出現跛行、腰痛和腿痛等。早期明確診斷,能夠對患者疾病類型進行分型,然后采用針對性治療措施,改善預后[2]。伴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進一步發展,CT和MR逐漸成為腰椎間盤 突出的癥的主要診斷方式,其中CT檢查的操作比較簡單、費用低廉,而MR的操作較為復雜,同時費用較高。但是MR的準確性較高,檢查范圍也相對較廣,矢狀面可以相對清晰的顯示患者髓核塊漂移具體方向和位置[3]。
為分析CT和MR的診斷價值,對本院收治的82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分別實施CT和MR診斷,對比兩種診斷方式的診斷率[4]。結果顯示,除鈣化、椎間盤積氣的診斷中,CT診斷率更高之外,神經根損傷、硬膜囊受壓 、脊髓變形、椎間盤變性均為MR診斷率更高,兩組各項檢查結果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 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而言,采用CT和MR診斷,各具優勢,但是整體分析,MR診斷率相對較高,因此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