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思 施煒城 顏俊 吳建陽 陳春美 張少雄 李超穎
(1石獅市醫院神經外科 福建 石獅 362700)
(2石獅市醫院骨科 福建 石獅 362700)
(3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 福建 福州 350000)
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椎管狹窄患者的數量呈現出上升趨勢,并且也對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威脅[1]。在椎管狹窄的類型中,黃韌帶增生導致的椎管狹窄是比較常見的一類。由于其特點,在臨床發病時對患者的傷害也較為巨大。在本研究中,分析了使用脊柱微創手術通道在顯微鏡下治療黃韌帶增生所致的椎管狹窄的療效和安全性,具體如下。
研究對象為我院在2014年4月—2017年4月,3年內收治的黃韌帶增生所致的椎管狹窄患者,數量為80例。所有患者經腰椎X線、CT、MR等檢查,結合癥狀、體征等被診斷為腰椎椎管狹窄癥,并且是由于黃韌帶增生導致的。其均需來我院接受手術治療。將所有患者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均需實施手術治療,但對照組使用常規手術方法治療,觀察組則需實施使用脊柱微創手術通道在顯微鏡下治療。比較兩組的手術切口、手術時間、術中出血、椎板開窗最大徑、術后局部傷口疼痛時間、術后離床活動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和手術并發癥等;臨床評價效果包括:Nakai標準評分,術前、術后1天、術后7天、術后1個月、術后6個月及末次隨訪時的日本骨科學會(JOA)評分和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影像學評價包括術前、術后1天、術后1個月、術后6個月及末次隨訪腰椎MRI、腰椎X線正側位片、腰椎過伸過屈位X線片以及CT三維重建等等指標。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后顯示,其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均完全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我院倫理委員會對本研究也完全知情并且批準研究。
兩組患者均需實施手術治療,但對照組使用常規手術方法治療,觀察組則需實施使用脊柱微創手術通道在顯微鏡下治療,具體如下:
1.2.1 常規手術治療 對照組采取常規手術治療。首先需進行氣管插管,在全身麻醉后取俯臥位,并通過后正中入路,顯露患者雙側關節突關節外側。將棘突剪除,并將椎板打磨變薄。同時需根據CT判斷骨化物位置,使用薄搶鉗咬除椎板。若在手術前影像學結果顯示骨化范圍較大,并且椎板間隙消失,可首先為骨化物外緣進行打磨,當骨化物四周游離后可將其剝離并取下。同時若患者下胸椎不穩定,可對不穩定節段使用椎弓根螺釘進行固定處理并植骨。在手術后可實施常規處理。
1.2.2 使用脊柱微創手術通道在顯微鏡下治療 觀察組使用脊柱微創手術通道在顯微鏡下治療。在手術過程中,使用取得專利的脊椎微創手術的通道建立裝置治療。在臨床治療時,可首先建立起脊柱微創手術通道,并通過脊柱微創手術通道進行入路,并通過顯微鏡下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治療方法和對照組相同。
術后本組病例均隨訪6月以上。分析手術時間、出血量、手術切口、椎板骨窗最大徑、術后手術傷口疼痛持續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按Nakai標準評分;采用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和日本骨科學會(JOA)評分于手術前1d、手術后1天、手術后1周和手術后6月進行療效評估;于術前、術后1周、術后6月進行腰椎MRI平掃和腰椎正側位拍片;于術前、術后1個月、術后6個月行腰椎CT三維重建。需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出血量、手術切口、術后VAS疼痛評分、傷口疼痛時間和住院時間。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出血量、手術切口、術后VAS疼痛評分、傷口疼痛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對比()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對比()
項目 觀察組(40例)對照組(40例) t P手術時間(min)59.20±10.73 98.93±25.41 4.648 <0.05出血量(ml) 33.53±6.08 39.68±15.43 7.969 <0.05手術切口(cm) 1.66±0.11 9.54±1.22 40.685 <0.05疼痛時間(d) 1.24±0.37 3.54±1.78 8.169 <0.05住院時間(d) 3.63±0.59 9.93±3.76 12.395 <0.05
觀察組在治療后的JOA評分和腰腿VAS評分如表2。

表2 觀察組的臨床效果評價JOA和VAS的變化曲線
對照組在治療后的JOA評分和腰腿VAS評分如表3。

表3 對照組的臨床效果評價JOA和VAS的變化曲線
椎管狹窄是臨床較常見的疾病,主要是由于各類因素導致椎管徑線縮短并壓迫硬膜囊、神經根或是脊髓,最終導致肢體出現麻木、疼痛、無力等癥狀。而黃韌帶增生導致的椎管狹窄則是其中多見的一類[2]。由于其特點,在臨床發病時癥狀出現較為迅速,因此會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正常工作生活造成極大影響。在這樣的前提下,如何對黃韌帶增生所致椎管狹窄患者實施安全有效的治療成為了當前臨床研究中的重點。
而在對椎管狹窄患者治療時,手術是較常見的方法。尤其是通過手術治療,更是可以對黃韌帶增生的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處理,因此可取得針對性的治療效果。但仍需注意的是,由于當前手術的特點,需要創造出手術通道[3]。而在此期間會導致大量出血以及較大創面的情況,因而會對治療安全性造成影響。
基于這一點,我們需通過一種全新的脊柱微創手術通道方法進行手術。這一裝置包括安裝桿、固定調節座、安裝座、鋼絲、定位導向套。在臨床治療時,將安裝桿豎直安裝于病床上,將固定調節座套設在安裝桿上,并通過鎖緊螺釘鎖固,旋轉把手,帶動鋼絲前伸,使得相鄰的關節組件處于可調狀態,調節移動鋼絲,使得定位導向套對準需要建立通道的位置,然后旋轉把手,帶動鋼絲后移,使得相鄰的關節組件收緊將鋼絲形狀固定,相鄰的關節組件相互抵靠不能在移動,此時,定位導向套已對準需要建立通道的位置,然后將通道管插入定位導向套內,經定位導向套的導向,使得通道管準確置入需要做手術的部位的肉內至脊椎椎板上建立手術通道。
由于脊柱微創手術通道的特點,在臨床治療時有著安全可靠的特點。通過使用脊柱微創手術通道,可在微創的前提下對患者實施手術入路。在此期間的創面面積相比傳統手術更小,而出血量也顯著更少[4-5]。因此在手術中的出血量和術后疼痛情況均可得到顯著降低。尤其是在使用脊柱微創手術通道治療時,可通過顯微鏡觀察患者病灶信息,因而在手術中也可顯著提升治療效果和安全性。可對患者病灶進行針對性的處理,而對正常組織不會造成傷害,在實際的治療中對患者有著重要意義[6]。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通過使用脊柱微創手術通道在顯微鏡下治療后,其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后VAS疼痛評分、傷口疼痛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使用常規手術方法治療的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黃韌帶增生導致的椎管狹窄患者治療時,使用脊柱微創手術通道在顯微鏡下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均明顯更佳,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