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莉 武海燕(通訊作者)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 江蘇 揚州 225000)
輸血是臨床治療過程中常見的一種治療方法,主要通過血液靜脈輸注完成治療過程。輸血治療不僅可以為患者維持血容量、補充血液量、提升血壓力、抵抗休克和出血性休克,還能夠將帶氧能力的紅細胞輸送到患者身體中以降低急性缺氧癥帶來的損傷,糾正凝血因子缺失造成的血液凝固障礙。輸血不良反應一般指輸血過程中或輸血后患者集體出現的各類新的臨床癥狀,常見的有溶血、過敏、發熱等,嚴重的甚至會出現心力衰竭、空氣栓塞、含鐵血黃素沉著癥等,各類輸血不良反應對患者的身體狀態影響非常大,輕者影響治療,重者甚至威脅生命安全。因此,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對于輸血治療必須采取謹慎態度,一旦出現不良反應要及時、準確的進行處理,盡快消除不良反應和負面作用,以保證患者的身體健康。下面,本文將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具體研究。
本次研究中,選取了2016年1月—2019年1月期間收治的6254例輸血患者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對出現的不良反應類型進行記錄,同時分析這些病例中的臨床特點和相關因素。選取的患者病例中,有男性患者3628例、女性患者2626例,患者年齡從1周到84歲不等,平均年齡為58.7±12.0歲。進行血液輸注時的主要成分為血漿、機采血小板、紅細胞懸浮液、洗滌紅細胞、冷沉淀、陰性全血、冰凍洗滌紅細胞,總計輸注13312袋,全部由血液中心正規渠道提供。
根據我國《臨床輸血技術規范》以及有關制度的要求,當患者出現輸血不良反應后,醫生要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準確填寫《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單》,定期交至醫院輸血科匯總記錄。輸血科要客觀記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類型,對患者病例基本情況進行分析,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科室、住院號、輸血日期、輸注血液成分、輸血史、過敏史等。
在輸血過程中及輸血后嚴密觀察患者狀態,主要出現如下幾種不良反應:首先,輸血后1至2小時內出現體溫升高超過1攝氏度情況,排除其他因素導致的體溫升高后判斷為發熱性不良反應。其次,輸血后患者出現休克、蕁麻疹等過敏不良反應。再次,部分患者由于非免疫因素造成患者體內的紅細胞受到破壞,出現不良反應。最后部分患者出現肺水腫、細菌污染反應、紫癜、空氣栓塞等其他不良反應。
對研究結果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并對結果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中記錄的6254例患者中,共計出現32例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512%,其中出現過敏反應的22例,占比0.352%;出現發熱反應的10例,占比0.160%,未出現溶血反應及其他不良反應。
從患者需求來看,機采血小板、紅細胞懸液和血漿和不良反應發生的主要輸血成分。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輸血成分輸血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從患者病例情況分析得出,患者性別對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但是不同年齡、輸血史以及過敏史的緩和逐漸存在不良反應差異。如表2所示。

表2 輸血不良反應的影響因素
從科室角度將患者分為血液病組和非血液病組,血液病組患者發生輸血不良反應18例,占比1.415%,非血液病組患者發生輸血不良反應14例,占比0.281%,兩者具有統計學差異。
研究表明,使用白細胞過濾器能夠有效預防不良反應的發生。
本文的研究表明,輸血患者的年齡、輸血史、過敏史都會誘發輸血不良反應,在輸血前應關注患者基本情況,出現類似特征時密切關注,臨床上應當積極利用白細胞過濾器等有效措施避免輸血不良反應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