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芳 徐東媚 曾海欣
(清遠市人民醫院腫瘤科 廣東 清遠 511500)
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重要方法,化療藥物在殺死或抑制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產生諸多副作用,其中以惡心嘔吐最為常見,據統計60%的化療患者會出現惡心嘔吐癥狀[1]。更關鍵的是,這種惡心嘔吐非常頑固,不但影響食欲,讓患者身心難受,而且會導致脫水、營養不良、代謝性酸中毒、電解質紊亂等一系列問題,甚至不得不中斷治療。為了改善這種狀況,本研究引入系統化護理,觀察其具體效果,現詳細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1月—12月間我院收治的106例惡性腫瘤化療患者,均經臨床和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需接受化療。按照隨機表達法把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均為53例。對照組男28例,女25例;年齡為32~77歲,平均(59.48±5.61)歲。研究組男27例,女26例;年齡為33~78歲,平均(59.51±5.64)歲。對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礎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介紹化療方案、藥物名稱、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等,化療前患者服用護胃藥物,并充分休息,化療后臥床休息[2]。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實施系統化護理:①有效評估。在患者入院之后,護理人員使用“CINV評估單”調查患者基本狀況,完成患者CINV個人因素風險評估,再根據所選擇的化療方案,以及高、中、低、輕微CINV風險相應地采用不同的止吐方案。②健康宣教。很多患者對化療存在認識誤區,護理人員可根據個體情況,采取講座、健康手冊、宣傳欄、微信群、面對面交流等方式,向患者介紹化療所致惡心嘔吐對身體的影響、止吐的意義,讓患者正確面對化療及其不良反應。③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聆聽患者主訴,主動深入交談,一方面舒緩患者情緒,另一方面鼓勵患者堅定信心,樂觀面對,積極接受治療。還可鼓勵患者閱讀、散步、下棋、看電視、聽音樂等,以轉移注意力,緩解焦慮情緒和惡心嘔吐反應。④化療當天的護理。護理人員跟醫生確定化療方案,綜合評估患者CINV風險,高危患者懸掛高危標識,告知標識的意義,發放《患者關愛手冊》,幫助閱讀及填寫記錄表。根據患者CINV綜合評估,高危患者采用三聯止吐藥物:NK-1受體拮抗劑、糖皮質激素、5羥色胺受體拮抗劑,中危采取二聯止吐藥物:糖皮質激素、5羥色胺受體拮抗劑,必要時可使用三聯止吐藥物,低危患者采取糖皮質激素或5羥色胺受體拮抗劑或多巴胺受體拮抗劑,治療時間宜在飯后,對于嘔吐頻繁者可在睡前給藥,還可使用精神類藥物,補充電解質及營養液。從化療前1d開始到化療后第4d,每天對患者進行評估,并詢問患者有無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然后給予相應的指導。⑤飲食護理。患者應飲食清淡,少食多餐,盡可能細嚼慢吞。可選擇粥水、面條、豆漿、橙汁、紅蘿卜汁等,避免油膩、煎炸、刺激性食物。進食前后1h內可喝點水或飲料,每天需攝入1000ml以上的液體或水。
護理15d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惡心嘔吐發生率、生活質量。①使用惡心嘔吐分級標準,分為0、1、2、3、4、5級,其中0級為無癥狀,1、2、3、4、5級都判定為惡心嘔吐。②采用EORTC 癌癥患者生活質量測定量表(QLQ-C30)評定患者的生活質量,涉及3O個條目,總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使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比兩組的數據,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的惡心、嘔吐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表 比較兩組患者的惡心嘔吐發生率 [n(%)]
護理后對照組患者的QLQ-C30得分為(46.91±4.35)分,研究組為(55.32±5.27)分,經過對比,t=4.631,P<0.05,研究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顯著高于對照組。
化療藥物會刺激大腦化學受體出發區,也會損傷消化道黏膜,使嘔吐中樞神經產生興奮,兩者都會導致惡心嘔吐。臨床數據表明,盡管使用了止吐藥物,大部分患者仍會出現惡心、嘔吐[3]。不同患者的身體素質、精神狀態、對化療的認知程度有所不同,惡心嘔吐的時間、程度、持續時間也各不相同,這就為護理干預指明了介入的契機。
系統化護理全面考慮到化療的特點、惡心嘔吐的作用機制、患者的實際情況和切身需求,為患者提供系統周到的服務。本研究的系統化護理首先評估患者的情況,然后從健康宣教、心理護理、飲食護理、放松療法入手,涉及到治療過程中的方方面面,摒除引發惡心嘔吐的因素,改善患者的身心狀態,從而有效地減少了患者的惡心嘔吐。護理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的惡心嘔吐發生率更低,生活質量更高,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系統化護理具有積極的意義,可廣泛用于惡性腫瘤化療中,以減少和減輕患者的惡心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