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川露
(上海市靜安區中醫醫院心病科 上海 200072)
胸痹心痛病,多為寒邪內侵、情志波動等原因導致胸部經脈閉阻,其原發病一般為長期郁怒、勞倦內傷、慢性肺系疾病、脾胃虛寒等,以胸悶、胸痛、氣短等為主要表現,西醫中的冠心病即屬胸痹范疇[1]。此類患者往往需要終身服藥,但由于本身疾病的進展,再加上生活、工作中可能會因壓力而導致意外,可能會引起上述癥狀急性加重,甚至威脅患者生命。中醫是我國的國粹,近年來,通過開展中醫護理,在緩解患者癥狀上獲益較大[2]。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住院治療的胸痹患者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齡45~78歲,排除生命體征不平穩、有其他重要器官合并癥、精神病史患者。將其分為中醫護理組50例,常規護理組50例,兩組間無明顯差異。
常規護理組予常規護理,包括按時輸液及發藥、健康宣教、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等。
中醫護理組增加中醫特色護理:①成立中醫特色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組織護士進行中醫特色護理方案及技術的學習,確保組內每一名護士都能熟練掌握上述技能。由護士長結合中醫科建議,制定具體方案,包括實施的頻次、時長、選穴等。②給予辯證施護,針對患者具體情況展開個性化的飲食、日常行為等健康指導,實施中醫情志護理,幫助患者控制不良情緒,放松心情,適當予心理支持。③耳穴埋豆。以“心”為主穴,神門、交感、肝、脾、腎等為配穴,用華佗磁療貼在穴位處貼壓,雙耳交替,每天1次,讓患者耳廓出現發熱、脹痛感。每日需幫助患者按壓數次,力度根據患者耐受程度調節,每次按壓2~3min。實施上述操作前,需觀察患者耳部皮膚,需避開破潰、皮炎等處。④中藥泡洗。取紅花10g,當歸10g,黃芪30g,蔓荊子10g,馬錢子10g,予水煎后取液并加水稀釋至3升,倒入藥浴袋,雙下肢伸入袋中,隨藥浴袋共同置入盛有40℃左右水的桶中,保持藥液水平高度在足三里附近,30min1次,每天早晚各泡洗1次,每次泡洗完予按摩足底涌泉、心、心痛點等穴,7天1療程。
療效,滿意度。
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
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后,胸痹癥狀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但就總體療效和滿意度,均為中醫護理組更佳,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

表 兩組患者療效和滿意度比較 [n(%)]
胸痹心痛病,常因邪痹心絡而導致胸部悶痛,甚至心痛徹背,其病位在心。國醫對該病癥的論述源自《內經》,有“邪在心,則病心痛”之說。根據中醫辨證,又分為心血瘀阻、氣虛血瘀、氣滯血瘀等多種分型,但都是由于心脈受阻而出現左胸突然發作的憋悶或疼痛癥狀,多由勞累、不良情緒、飽餐、寒冷等誘發[3]。嚴重患者由于氣血不順,全身供血不足,常出現面白,肢冷,脈沉細,甚至發生急性心衰。對于此類患者,往往需要絕對臥床,使用擴冠、抗血小板等藥物,但疾病本身帶來的痛苦,長期臥床并發癥,患者的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均可能會影響到治療效果。因此,合理的護理往往會在胸痹心痛病患者的治療上發揮重要作用。既往針對中醫護理在緩解胸痹癥狀方面已進行不少研究,如用耳穴貼壓鎮靜安神、助心行血,幫助緩解胸悶、氣急等癥狀,通過中醫情志護理幫助改善患者不良情緒,艾灸促進血液循環,穴位貼敷行氣活血、補益腎氣,穴位按摩益氣養陰,改善心悸、氣短癥狀等[4]。
本研究針對胸痹心痛病患者展開中醫特色護理,在辨證施護、情志護理等基礎上,選取了耳穴埋豆、中藥泡洗等特色技術,多數接受中醫護理的患者感覺胸悶、氣短等癥狀得到有效改善,睡眠也得到較大改善,與常規護理組相比,患者不良情緒較少,依從性也較高,患者更為滿意。
總之,中醫特色護理在胸痹心痛病的治療上能起到較好的輔助作用,讓患者自覺癥狀減輕,增強對病愈的信心,也對護理更為滿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