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惟春
(天津市河北區維春堂中西醫結合門診部/天津市河北區瑪麗醫院 天津 300240)
消化內科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領域,慢性胃炎占較比病發比例。病因復雜,與飲食結構不良、生活行為不規范等多項致病因素有關。西醫多以保護胃黏膜、抑酸、抗幽門螺桿菌為主,但病情易反復發作,整體作用有限。中醫將本病歸屬于“痞滿”、“胃痛”范疇,認為病機與氣機不暢、胃氣不和相關,多為寒熱并存、虛實錯雜之證,治宜寒熱并調、補瀉并用[1-2]。本次研究選取相關病例,應用半夏瀉心湯治療,預后較為理想,現總結如下。
選擇慢性胃炎84例,均為我院消化內科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西醫與《慢性胃炎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相關診斷標準符合,中醫與《慢性胃炎辨證與成方治療》相關診斷標準符合。隨機分組,觀察組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齡39~74歲,平均(55.2±4.9)歲,病程3個月至4年,平均(2.2±0.9)年;對照組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齡40~76歲,平均(55.4±4.7)歲,病程5個月至3年,平均(2.4±0.5)年。組間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可比(P>0.05)。
納入標準:與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符合;經胃鏡檢查證實;自愿簽署本次實驗知情同意書,報經倫理學組織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肝膽胰腸道合并器質性疾病者;對本次實驗用藥存在過敏史者。
對照組:本組所選病例應用施維舒膠囊治療,150mg/次,3次/d,餐后30min服用,療程為1個月。觀察組:本組所選病例應用半夏瀉心湯治療,組方:姜半夏9g,紅棗10g,黃連6g,干姜3g,黨參12g,黃芩12g,炙甘草6g。瘀血者,取丹參加用;脾胃虛弱者,加黃芪、白術、去黃連;濕熱癥嚴重者,加黃芩、干姜減量。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液300ml,早晚分服,療程為1個月。
(1)對比兩組慢性胃炎總有效率;(2)對比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改善情況,總分0~10分,評估分值越低,狀況越佳。
顯效:癥狀體征顯著消失,胃鏡示無炎性病灶;有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胃鏡示炎性病灶改善;無效:癥狀體征及胃鏡下炎性病灶均無變化。
文中數據均在SPSS17.0中輸入進行統計,中醫證候積分采用()表示,行t檢驗,總有效率采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慢性胃炎患者總有效率經評定為97.6%,相較對照組78.6%,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組間總有效率對比情況 [n(%)]
兩組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經評測無差異(P>0.05),治療后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積分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分)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2 8.13±0.14 3.12±1.23*對照組 42 8.15±0.11 5.56±1.27
慢性胃炎采用中醫治療優勢較為明顯。中醫學的觀點是,本病的發生與勞倦內傷、飲食不節、七情刺激、外邪侵襲等因素誘導的脾胃臟腑失調相關,水濕、津液、氣血運化失司,胃失和降,進而發病,治宜消痞散結、調和肝脾[2-4]。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應用半夏瀉心湯治療,具寒熱并投、補瀉兼用、辛開苦降、升降雙調特點,與慢性胃炎病理機制契合。方中半夏可降逆散結、消痞和胃、化痰燥濕,為主藥;黃連、黃芩可清熱燥濕;干姜可溫中散寒,從根本上對脾胃調整;甘草、紅棗、黨參可補氣血、健脾胃。諸藥共用,共起散結消痞、健脾養胃、升清降濁、化濕清熱之效?,F代醫學研究也表現,黃連、黃芩具有抗幽門螺桿菌效果,甘草生胃酮含量豐富,可對胃黏膜再生予以促進,黨身可對胃黏膜加以保護,干姜所含姜烯可對毒素侵襲胃黏膜的過程加以抑制,故效果優于常規西醫治療用藥。本次研究結果與上述論點一致。
綜上,針對慢性胃炎患者,采用中藥半夏瀉心湯治療,可明顯提高總有效率,緩解臨床癥狀,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