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俊達(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三采油廠)
某區塊2010 年投產,2012 年注聚,目前處于后續水驅開發階段,區塊注入壓力低,僅有11.3 MPa,吸入剖面不均勻,吸入量主要集中于滲透率大于800×10-3μ m2的高水淹油層,相對吸入量高達64.2%,導致部分采油井綜合含水達到97.0%以上,接近了開發的經濟極限,低效無效循環嚴重。通過識別低效無效循環條帶,應用低初黏調堵技術,封堵高滲透率油層,現場應用26 個井組,取得了較好地控水增油開發效果。
低初黏調堵體系的化學藥劑是由聚合物、交聯劑、功能性化學注劑組成。通過調節不同化學劑的濃度,可以使調堵體系的初始黏度保持在較低水平,延緩凝膠成膠周期;同時該體系還具有強度可調和長期熱穩定性[1]。
實驗采用2 500 萬超高分子聚合物,聚合物濃度500 mg/L,調堵體系稀釋用水采用礦化度5 000 mg/L以上的某區塊普通污水。實驗通過調節體系不同化學劑濃度,在45 ℃溫度條件下,利用流變儀測試不同時間內低初黏調堵體系黏度,并在45 ℃恒溫箱內,測試體系成膠時間。實驗結果表明,聚合物濃度500 mg/L的低初黏調堵體系,10天內保持初始黏度低于10 mPa·s,40 天時體系黏度達到1 800 mPa·s以上,說明成膠時間在40天內可控,有效延長了成膠時間。常規的凝膠調剖體系,初始黏度范圍在60~120 mPa·s,注入油層成膠時間快[2-3],通常24 h內即可實現成膠,注入油層后容易造成近井附近低滲透率油層的堵塞。與常規凝膠調剖體系相比,低初黏調堵體系由于初始黏度低和成膠時間的延緩,可以進入油層深部,實現有效封堵,同時避免了調堵體系對低滲透率油層的傷害,見圖1。

圖1 低初黏調堵劑室內成膠情況
室內分流實驗采用三層并聯人造巖心模型,人造巖心空氣滲透率分別為低滲透率巖心0.5 μ m2、中滲透率巖心2.0 μ m2、高滲透率巖心4.0 μ m2,對比水驅驅替條件下及低初黏調堵驅替條件下,不同滲透率油層的分流狀況。實驗結果表明:低初黏調堵劑驅替后,高滲透率巖心相對吸入量只有0.7%,下降了72.0個百分點,而中滲率巖心相對吸入量達到85.0%,提高了61.8 個百分點,低滲透率巖心相對吸入量14.3%,提高了10.2 個百分點。低初黏調堵劑對高滲透率油層起到了較好的封堵作用,擴大了波及體積,為探索后續水驅進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途徑提供了借鑒[4-5],見圖2。

圖2 低初黏調堵劑驅替前后不同滲透率巖心吸入狀況統計
結合油層連通、動用及水淹狀況,在某后續水驅開發區塊優選連通性好,選擇河道砂一類連通率大于65%;油層非均質性嚴重,正韻律油層發育,油層底部高水淹,高水淹厚度比例60%以上;注入壓力低、吸入能力強,視吸入指數在6.0 m3/(d·MPa)以上;周圍采油井整體或部分方向含水高的井組,開展低初黏調堵試驗。根據以上原則,共選擇以注入井為中心的26個井組,井組一類連通率70.6%,比全區高17.4 個百分點;高水淹比例67.2%,比全區高7.6個百分點;視吸入指數6.7 m3/(d·MPa),比全區高1.9 m3/(d·MPa);井組綜合含水97.2%,比全區高0.7 個百分點。總體上,井組吸入能力強,綜合含水高,見表1。

表1 低初黏調堵井組注采狀況與全區對比統計
26個注入井組開采6個沉積單元,根據注采井水淹層解釋資料及注采連通狀況、吸水剖面、采油井含水及采聚濃度等參數識別判斷低效無效循環條帶[6-8]。具體判斷標準:選擇滲透率高且水淹級別為高水淹的層段;單層相對吸入量大于30%的層段;采聚濃度高于全區水平、連通油井綜合含水大于96.5%的即為低效無效循環條帶。根據以上原則,識別26 個井組共有77 個低效無效循環條帶,主要分布在2#層、3#層,低效無效循環條帶平均有效厚度3.7 m,平均有效滲透率0.787 μ m2,連通采油井綜合含水均高于96.5%。由于低效無效循環條帶的存在,使注入井具有強吸水層段,導致采油井綜合含水高,無效注采嚴重,見表2。
對26 口注入井開展低初黏調堵現場試驗,方案設計如下:聚合物采用煉化2 500 萬分子量聚合物,聚合物濃度500~15 00 mg/L,稀釋水為某油田普通污水稀釋,交聯劑濃度2 500~3 000 mg/L,功能性化學注劑濃度為100~500 mg/L,注入速度0.18 PV/a,調堵周期6個月。目前調堵方案已實施2 個月,試吸入指數由6.7 m3/(d·MPa)下降到5.5 m3/(d·MPa),下降幅度17.9%;日注水由1 705 m3下 降 到1 358 m3, 累 計 節 約 注 水2.082×104m3;周圍26口采油井綜合含水得到有效控制,綜合含水由調堵前的97.2%下降到調堵后的96.0%,累計少產液1.356×104t,累計增油0.066×104t(表3)。試吸入指數大幅度下降,高滲透率油層的吸入能力得到有效抑制,低效無效循環的狀況得到改善;采油井綜合含水下降,產油量上升,進一步發揮了中低滲透率油層作用,改善了開發效果。

表2 低初黏調堵井組低效無效循環條帶統計

表3 低初黏調堵前后井組生產狀況統計表
目前低初黏調堵方案已實施2個月,累計節約注水2.082×104m3,累計控制無效產液1.356×104t,累計增油0.066×104t,控制了高滲透率油層的低效無效循環,初步見到了調堵效果。預計調堵結束后可累計節約注水6.281×104m3,累計控制無效產液7.131×104t,可實現增油0.56×104t,扣除藥劑費用,可創經濟效益291.20 萬元[9],投入產出比1 ∶1.243。
1)污水配方低初黏調堵體系初始黏度低于常規凝膠體系,成膠時間有效延長至40 天內可控,與常規凝膠調剖體系相比,該調堵體系更容易進入油層深部,實現有效封堵。室內分流實驗表明,低初黏調堵體系對高滲透率油層具有較強的封堵能力,低初黏調堵體系驅替后,中、低滲透率巖心得到了有效動用。
2)在后續水驅開發區塊,根據注采井連通狀況、水淹狀況、動用狀況及注采狀況,可以綜合識別低效無效循環條帶,主要集中厚度大、滲透率高,具有較強吸入能力的油層。
3)對存在低效無效循環條帶的井組應用低初黏調堵技術后,注入井吸入能力大幅度降低,抑制了注入水沿高滲透率油層的低效無效注入,采油井綜合含水下降。該項技術為后續水驅進一步挖潛提供了有利借鑒。

西南油氣分公司元壩氣田凈化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