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良 董如雪 劉玉明 梁娟 陳秀玲

摘要:桃葉膏制備簡單,療效顯著,是不可多得的地方良藥,本文重在介紹此膏方為大家提供一劑好的養生保健良方。
關鍵詞:桃葉膏 制備與應用
桃(Prunuspersia)屬于薔薇科(Rosaceae)落葉果樹。對桃樹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新品種選育、種質資源、果實的保鮮、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關于桃葉其藥用價值方面的研究很少。在實際中,目前對桃葉的利用很少,大量的桃葉資源在采果后落地廢棄,造成了自然資源的浪費。沂蒙山區有一廣泛應用的民間驗方稱為桃葉膏,主要用于治療多種消化系統疾病,尤以小兒消化系統疾病效果顯著,臨床觀察療效確切,筆者翻看各種資料記載不多或語言不詳,為了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遺產,發掘傳統醫學精華,科學利用廢棄桃葉資源,特查閱相關資料并結合自家老輩人的制藥經驗寫此文章與大家共享。
一、膏方組成
鮮桃葉5000g;刺猬皮30g;丹參30g;雞冠花30g;益母草30g;水紅花子30g;雞內金30g;蜂蜜200g;紅糖400g。
二、加工方法
原材料中的桃葉以秋季節顏色上乘的桃葉為佳,雖然桃葉中在4月份總黃酮含量最高,但桃葉此時承擔光合作用功能,不能大量采收,當然如果結合此時期桃樹修剪,可以收集此時修剪掉的幼嫩桃葉加以利用。9月初桃子收獲后的桃葉總黃酮含量趨于穩定,10月初部分品種的總黃酮含量還有升高,因而9、10月份是廢棄桃葉中黃酮成分再利用的最佳采收期,取此季節桃葉約5千克,洗凈后用刀切碎,取干凈的細碎桃葉置提取鍋中,加入其余中藥飲片,沒法一次熬制可把藥均分為兩份分別熬制,原材料加水武火煎煮至沸,沸后文火繼續煎煮至桃葉爛如泥,反復加熱煎煮3次,期間注意攪拌,避免糊鍋,煎煮時間分別為1.5小時、1小時、0.5小時,將三次煎煮液合并,過濾后取濾液回鍋繼續煎煮濃縮至稀糊狀,加入蜂蜜和紅糖繼續濃縮至濾液拉絲,裝入清潔容器中,冷卻后即為桃葉膏,濃縮時間前后需要約5小時。
質量控制:根據中國藥典2015年版相關規定。相對密度:取本品10g,加水20ml稀釋,依法(通則0601)測定,應不得低于110。其他應符合煎膏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通則0183)。
服用方法:空腹,每次6至10克,一天兩次,用溫水化開沖服,7天一個療程,嬰幼兒用量灼減。
三、療效觀察
(一)一般資料。臨床觀察有符合厭食診斷標準的患者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齡最小者2歲,最大者16歲,病程最長3年,最短2個月。
(二)診斷依據。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1)長期食欲不振,而無其他疾病者。(2)面色少華,形體偏瘦,但精神尚好,無腹膨。(3)有喂養不當史,如進食無定時定量、過食生冷、甘甜厚昧、零食或偏食等。
(三)評價標準。參照孫傳興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
痊愈:基本癥狀全部消失,患者飲食恢復正常,且食欲顯著增強,食量增加。好轉:厭食消失,腹脹減輕,食欲好轉,食量略有增加,其他癥狀明顯改善。無效:經用藥半月以上,癥狀無明顯減輕。
(四)治療結果。
從圖表可以看出,脘腹脹悶的有效率為91%,厭食納差的有效率為95.6%,消瘦乏力的有效率為82.9%,總有效率89.8%,治療效果明顯,各項結果經統計學處理,P<0.01。
四、討論
制備桃葉膏的膏方眾多,各有特色,本方以桃葉為君,桃葉,昧苦性平,入脾、腎經,具有祛風除濕、行瘀利腸的功效?!侗静輩R言》載:破婦人血閉血癥。《本草綱目》日:其通大小便、止霍亂腹痛?!度杖A子本草》日:治惡心,小兒客忤。根據中草藥化學分析,桃葉主要含糖甙(C22H24011)、奎寧酸(QuiniCacid)、柚皮素(Narlngenre)、鞣質、番茄烴(Lyecopene)和扁桃葉酸酰胺等,具有抗菌消炎,消腫止痛,殺蟲止癢,通利大便的作用。以刺猬皮、丹參、雞冠花、益母草、水紅花子為臣,刺猬皮,性昧苦平,歸胃、大腸、腎經,具有行瘀止痛,止血,固精的作用;《本草經疏》:“猬皮治大腸濕熱血熱為病,及五痔陰蝕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也。陰腫痛引腰背,腹痛疝積,皆下焦濕熱邪氣留結所致,辛以散之,苦以泄之,故主之也?!彪u冠花,性昧甘澀涼,歸肝、大腸經,具有收斂止血,止痢止帶的作用;水紅花子,性昧咸微寒,歸肝、胃經,具有散血消癩,消積止痛,利水消腫之功;丹參,性昧苦微寒,歸心、肝經,功效: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益母草,性昧苦辛,歸肝、心包、膀胱經,功效:活血調經,利尿消腫,清熱解毒。以雞內金為佐助藥,性昧甘平,歸脾、胄、小腸、膀胱經,功效:健胃消食,淫精止遺,通淋化石。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消腫利腸之功。
桃葉膏原材料價格便宜,制備簡單,儲存方便,毒副作用小,深受沂蒙地區人民歡迎,本膏方是家傳之方,選材獨特,經過幾代人的應用,亦可以作為一種保健食品,不但對小兒疳積、厭食證而且對慢性胃炎、胃潰瘍、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高血壓、高脂血癥等療效明顯,值得新一步研究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