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少鋒 朱鴻劍 熊健 鄭紅賓

【摘要】 目的:分析瘢痕體質者外科手術治療后切口32P敷貼治療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2017年8-10月本院收治的58例經外科手術治療后的瘢痕體質者。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n=25)和試驗組(n=33)。對照組術后給予常規處理,試驗組拆線后視切口恢復狀況采取32P敷貼治療。比較兩組術后切口恢復良好率、生活質量評分、情緒狀態變化(SAS、SDS評分)以及對切口恢復的滿意情況。結果:試驗組術后2、4、6、12個月切口恢復良好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對切口恢復美觀度、平整度及色澤統一性的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32P敷貼用于瘢痕體質者外科手術治療后切口恢復中,可有效預防瘢痕,改善其情緒狀態及生活質量。
【關鍵詞】 瘢痕體質; 外科手術; 手術切口; 32P敷貼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value of 32P application on incision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scar physique.Method:A total of 58 patients with scar physique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7 to October 2017 were selected.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n=25)and experimental group(n=33).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after operation,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32P application for the recovery of visual incision after thread removal.The incision recovery rate,quality of life score,emotional state change(SAS,SDS score)and satisfaction with incision recov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At 2,4,6 and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the incision recovery rate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P<0.05).After treatment,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 of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the scores of SAS and SD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satisfaction scores of experimental group on the aesthetic recovery,flatness and color uniformity of the incisio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32P application is used in the recovery of incision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scar physique,can effectively prevent scars and improve their emotional state and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Scar physique; Surgery; Surgical incision; 32P appli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Jiujia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Jiujiang 332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9.02.012
瘢痕體質是一種以傷口愈合后,傷口表面瘢痕持續性增大,誘發紅腫、瘙癢、疼痛,并影響局部外觀及功能為特征的特殊體質類型[1]。由于瘢痕體質者術后易形成瘢痕疙瘩,因此,其對術后切口皮膚處理的要求較高。為了評估32P敷貼的臨床價值,本研究將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瘢痕體質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10月本院收治的58例經外科手術治療后的瘢痕體質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瘢痕體質的診斷標準;能夠配合本次治療。排除標準:伴有手術禁忌證的患者。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n=25)和試驗組(n=33)。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1)對照組術后切口給予常規處理,手術后不進行32P敷貼治療。(2)試驗組患者拆線后視切口恢復情況(術后10 d左右),及時進行32P敷貼治療。治療方法為:術后根據瘢痕體質者切口部位大小及形狀,制作適宜尺寸的紙片。取適量放射性核素32P藥液(由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提供)均勻置于紙片表面,藥液劑量控制為10~15 μCi/cm2。對滴過放射性核素32P藥液的紙片進行烘干處理,完全干燥后,將其粘貼于大于紙片面積的醫用橡皮膏表面,于紙片表面均勻覆蓋塑料薄膜后,給予瘢痕體質者32P敷貼治療。切口敷貼治療頻率為每次5~7 d,每月1次。連續治療4次,瘢痕體質者的總劑量控制于15~30 Gy水平。期間根據瘢痕體質者的切口局部反應調整劑量。每次采用32P敷貼治療后,于瘢痕體質者切口皮膚表面均勻涂抹一層植物油,以改善切口部位皮膚的放射反應。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比較兩組術后2、4、6、12個月的切口恢復情況:恢復良好為切口無紅腫、瘢痕形成,或形成瘢痕高度小于1 mm;恢復尚可為術后切口表面紅腫,形成瘢痕,瘢痕高度超出1 mm水平。記錄患者的恢復良好率。(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74)的計分范圍為0~100分,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3)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情緒狀態(SAS、SDS評分):SAS、SDS量表的臨界值分別為50分、53分,分數越高,焦慮、抑郁程度越重。(4)比較兩組患者對切口恢復狀況的滿意情況:術后2個月,統計兩組瘢痕體質者對切口恢復美觀度、平整度及色澤統一性的滿意度,滿分十分制,分數與滿意程度呈正比。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25~57歲,平均(41.7±3.6)歲;氣胸12例,肺癌7例,食管癌4例,其他病因2例。試驗組男20例,女13例;年齡23~56歲,平均(41.9±3.5)歲;氣胸15例,肺癌10例,食管癌5例,其他病因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切口恢復良好率比較 試驗組術后2、4、6、12個月切口恢復良好率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治療前后的SAS、SD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5 兩組患者對切口恢復狀況的滿意情況比較 試驗組患者對切口恢復美觀度、平整度及色澤統一性的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外科手術是臨床治療各類疾病的常用方法。隨著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這種治療方法逐漸在各類疾病治療中得到了普及。術后切口處理是決定外科手術患者預后的關鍵。而瘢痕是機體應對組織損傷而自然形成的病理性修復反應[2],其形成過程為:由損傷組織向周圍正常組織不斷向外擴張,在膠原沉積、成纖維細胞增生等機制影響下逐漸外展所表現出的病變[3-4]。
瘢痕作為手術切口愈合的常見產物,其形成主要與患者體質、切口處理等因素有關[5]。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所有傷口中,可形成病理瘢痕的傷口占比處于7%~15%[6]。而瘢痕體質者則因其特殊體質影響,經外科手術治療后,術后切口更容易形成與周圍皮膚色澤不均、表面不平整的瘢痕,為患者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進而影響其生活質量[7]。如瘢痕體質者經外科手術治療后出現嚴重瘢痕,甚至可能需再次行手術治療。為了改善切口瘢痕對瘢痕體質者術后康復及日常生活帶來的不便,目前臨床主要實施盡量避免給予瘢痕體質者行手術治療的原則,但事實上,對于氣胸、食管癌以及肺癌等疾病患者,外科手術治療是抑制其病情進展、保障其生命安全的關鍵所在。因此,如何保障伴有這類疾病的瘢痕體質者的術后切口恢復效果,逐漸成為臨床外科治療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目前臨床常用的瘢痕治療方法較多,根據其類型的不同,可將其分成手術治療與非手術治療兩種類型。其中,手術治療具體包含以下幾種:(1)瘢痕松解術。這種手術治療方法多用于外科手術后形成的蹼狀或條索狀瘢痕。這種治療方法的原理為:將患者切口部位形成的蹼狀瘢痕或條索狀瘢痕切除,促進切口周圍正常組織形成新的皮瓣,借助交叉換位原則促進切口瘢痕處皮膚缺損的修復[8]。(2)瘢痕切除術聯合減張精細縫合術。這種手術治療方法適用于外科手術后形成的尺寸較小的瘢痕。其作用原理為:通過手術切除患者切口部位的瘢痕,降低切口張力。與其他手術治療方法相比,這種方法的精細操作特征可有效改善因再次手術對外科手術治療后患者局部切口皮膚的二次損傷,同時有效改善其皮膚狀況[9]。(3)瘢痕切除皮瓣移植術。對于瘢痕面積較大的外科術后患者,臨床多采用瘢痕切除皮瓣移植術進行治療[10]。與其他方法相比,這種方法的優勢在于:切除切口部位瘢痕后,移植皮瓣的皮下脂肪組織可保護瘢痕部位深層組織,并加速其缺損皮膚的修復,確保修復后皮膚與周圍皮膚在色澤、平整度等方面保持一致[11]。可用于外科手術后切口瘢痕治療的非手術治療方法主要包含:(1)激光治療。這種治療方法主要通過各類激光誘導瘢痕組織汽化,進而消除患者切口瘢痕表現出的色素異常及整體瘢痕。(2)壓力療法。這種非手術治療方法主要通過專用的壓力套促進患者切口瘢痕的消除,其以面積較大的瘢痕為適用對象[12]。(3)放射療法。這種治療方法多以晚期瘢痕疙瘩、預防瘢痕疙瘩復發等為主要適用對象。(4)其他方法。具有清除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效果的中醫制劑、抗自由基制劑、皮質激素類藥物等,也可用于術后切口瘢痕的治療。但這類治療方法對連續治療及每日敷貼治療時間的要求較高,部分患者難以接受這類治療方法[13-15]。通過對切口部位瘢痕治療方法的分析可知,這類方法多有一定的限制條件,其療效各異,且經治療一段時間后,可能出現復發[16]。當前臨床關于瘢痕體質者外科手術后瘢痕形成預防的方法相對較少,將常規瘢痕治療方法或術后切口常規處理法用于瘢痕體質術后患者,療效欠佳。
32P敷貼治療的作用原理為:利用既有低能量特征的β射線,給予切口部位皮膚局部治療,誘導膠原的成纖維細胞發生變性及核固縮,加速消除其細胞膜,最終促使其轉變為合體細胞,對瘢痕形成過程中的主要環節-膠原合成、膠原沉積產生良好的抑制作用[17],進而改善外科手術后患者的切口皮膚愈合效果。32P的物理半衰期僅有14.3 d[18],且其在機體組織中的射程可被局限于10 mm范圍內,基本不會對周圍正常組織形成損傷[19],因此,這種方法的治療安全性較高,為其在瘢痕體質者術后切口治療中的廣泛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本研究將58例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瘢痕體質者分成對照組和試驗組,術后分別給予兩組患者切口常規處理、32P敷貼治療,結果顯示,試驗組術后2、4、6、12個月切口恢復良好率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充分驗證了32P敷貼治療對瘢痕體質者術后切口處理的臨床價值。造成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恢復效果差異顯著的原因可能與32P敷貼對膠原合成機制及沉積過程的抑制作用有關。治療后,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表明:32P敷貼治療的實施,有助于改善瘢痕體質者外科手術治療后的生活質量。其原因可能為:術后拆線后,瘢痕體質者經32P敷貼治療后,切口處皮膚的膠原合成、沉積及成纖維細胞增生機制得到有效抑制[20],因此,患者的局部皮膚愈合良好,進而避免瘢痕體質者因擔憂手術切口部位皮膚恢復效果不佳而產生心理障礙,間接提高其生活質量。給予瘢痕體質外科手術患者切口治療前,患者容易因既往切口不良恢復經驗、擔憂切口恢復效果等而產生焦慮、抑郁情緒,而經32P敷貼治療后,患者切口部位皮膚的瘢痕形成機制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患者的心理障礙可得到有效改善,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且試驗組患者對切口恢復美觀度、平整度及色澤統一性的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32P敷貼治療有助于改善瘢痕體質者對術后切口處理效果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醫院可于瘢痕體質者外科手術后的切口治療中,推行32P敷貼治療,以改善患者的切口皮膚恢復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對切口恢復狀況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劉杰,王進海,王莉,等.32P放射性同位素食管腔內照射對良性狹窄瘢痕形成的影響[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7,38(4):540-543.
[2]蔡景龍.瘢痕疙瘩的診療指南建議[J].中國美容醫學,2016,25(6):38-40.
[3]程定,崔樹英,吳昌旭.三種方式治療增生性瘢痕的療效分析[J].中國美容醫學,2017,26(4):44-47.
[4]陳小娥,周紅,劉興無,等.同位素磷32敷貼聯合曲安奈德、5-氟尿嘧啶治療瘢痕疙瘩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6,15(6):349-352.
[5]陳瓊蘭.CO2激光磨削術聯合放射性32P敷貼治療瘢痕疙瘩的臨床觀察[A].浙江省醫學會皮膚病學分會.2012年浙江省皮膚病性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浙江省醫學會皮膚病學分會: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2012:1.
[6]吳昌旭.三種方法治療胸部增生性瘢痕的療效比較[D].新鄉:新鄉醫學院,2016.
[7]趙新萍.128例瘢痕瘤切除后放射治療療效分析[J].臨床醫藥實踐,2014,21(12):953-954.
[8]羅梅,姬永忠,龐艷.手術切除聯合32P治療耳部瘢痕疙瘩的療效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11,20(3):384.
[9]李中華,王海琴,孫玉凱,等.瘢痕疙瘩放射治療的療效與皮膚張力的關系[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53(7):78-81.
[10]張強,史彥青,李艷萍.放射性32P敷貼治療瘢痕疙瘩臨床觀察[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5,23(1):11-13.
[11]孫玉凱,李中華,王海琴,等.兩種方法治療瘢痕疙瘩的前瞻性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52(8):85-89.
[12]楊凡慧,張春銀.放射性核素敷貼治療瘢痕疙瘩的應用與進展[J].醫學綜述,2014,20(8):1458-1460.
[13] Varma N,Piccini J P,Snell J,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vel of Adherence to Automatic Wireless Remote Monitoring and Survival in Pacemaker and Defibrillator Patients[J].J Am Coll Cardiol,2015,65(24):2601-2610.
[14]劉青武.瘢痕疙瘩的臨床及中醫體質類型分析[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8.
[15]楊桂芝,華彩群,王亞敏,等.瘢痕體質病人甲狀腺術后用90鍶敷貼預防瘢痕疙瘩效果及護理[J].家庭護士,2008(11):941-942.
[16]張國旭,張彤,畢占華.核素32磷(32P)敷貼治療瘢痕疙瘩的療效觀察[J].中國療養醫學,2013,22(10):915-917.
[17]李中華,王海琴,王一民,等.32P敷貼結合無針縫合器治療前胸瘢痕疙瘩的療效[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51(1):88-92.
[18]張煥梅,羅宇康.32P敷貼聯合超脈沖CO2激光治療215例瘢痕疙瘩療效觀察[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3,29(1):63.
[19]馮方,梁九根,盧獻平,等.32P敷貼聯合鹽酸卡替洛爾滴眼液局部外涂治療嬰幼兒淺表血管瘤的療效觀察[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6,37(3):433-437.
[20]藍冠章,鄭吉祥.32P簡易敷貼藥膜治療小兒皮膚血管瘤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工程,2015,23(4):141,143.
(收稿日期:2018-12-18) (本文編輯: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