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鵬
摘要:蘇州是國內二線領先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在本文中,筆者通過梳理蘇州產業結構的演變歷程,發現產業結構升級中所遇到諸如產業結構失衡、產業空心化等困境;并就制造業和服務業提出蘇州未來的產業定位,強調第三產業未來結構調整方向。這對于國內二線城市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產業演變 產業結構調整 第三產業
一、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以外向型經濟為基本特征的蘇州模式再度轉變,確定了以外向型經濟、民營經濟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規模經濟為主體的“三足鼎立”是方陣:從2004年下半年起,蘇州的發展重心由此開始轉向民營經濟——蘇州私營經濟開始顯示活力。截至2017.年底,蘇州以占全國0.09%的國土面積和0.46%的人口,創造了全國2.07.%的國內生產總值、1.1%的財政收入和7,03%的進出口總額。2017.年底,蘇州GDP總量達到1.7萬億元,在國內城市中居第7.位。
然而,在蘇州經濟獲得了巨大發展的同時,卻也有聲音越來越表現出對蘇州經濟增長模式的擔憂。蘇州的產業結構高度依賴制造業,人均收人的增長速度遠遠低于GDP的增速,外資企業對GDP量的貢獻達三分之二,服務業占比偏低,2017.年僅為47,2%。這些都使人們對蘇州齊發展后勁產生了懷疑。那么,蘇州的產業結構究竟存在哪些問題?蘇州的產業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二、蘇州產業結構演變路徑
(一)197.8年以前的產業結構演變
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中國經濟遵循“斯大林模式”,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且經濟極度封閉。這一時期,蘇州由于不處于幾大傳統的重工業基地的范圍內,因此經濟的發展非常有限。雖然經濟發展水平較為低下,但蘇州的產業結構仍然是處于不斷的演化中。
值得注意的是,該時期蘇州雖然第二產業的產值占比上升幅度比較大,但由于處于特殊的經濟階段,該時期蘇州第二產業內部各部門的發展其實是嚴重畸形的。總體來看,這一時期蘇州產業結構的變動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新中國的成立以及國家政策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蘇州經濟并未獲得真正發展,當然也未形成具有特色的產業結構。
(二)197.9-1996年的產業結構演變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開始。有數據顯示,上世紀80年代末期,這種以鄉鎮企業為主體的“蘇南模式”曾一度占據了蘇州國民生產總值的半壁江山。進人90年代之后,我國的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加深,作為上海后花園的蘇州開始涌人了大批的外資企業,這對蘇州傳統的半封閉式發展的鄉鎮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而蘇州政府在參考了韓國、中國臺灣等地區經濟發展路徑之后確定了引進外資的主導思路,蘇州的地方經濟逐步形成了“國有經濟、鄉鎮經濟與外資經濟三分天下”的局面。
(三)1996年以后的產業結構演變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項目的落成為標志,蘇州經濟的發展方式從蘇南模式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外資驅動時代,之后的90年代中后期,外資一躍而成為蘇州經濟的主導力量,原來蘇州“國有經濟、鄉鎮經濟、外資經濟三分天下”的經濟格局被打破。有數據顯示,到90年代的最后一個年頭,蘇州工業園區引進合同外資累計超過7.0億美元,這為當時蘇州經濟的增長注人了強勁的動力。進入21世紀之后,傳統的“蘇南模式”徹底讓位于通過外資引入來發展出口加工貿易的蘇州模式。而這一時期,蘇州模式的基本特點便是政府強力主導,竭力吸引外資,依靠高投資實現GDP的高速增長,蘇州也一時間成為全國經濟增長的楷模。
三、蘇州產業結構優化困境
正如前文所述,高度依賴制造業和外資的經濟發展模式雖然使蘇州的經濟經歷了多年的高速發展但當前的蘇州經濟,尤其是蘇州產業結構的調整遭遇了困境。
2017.年蘇州三次產業產值占比為1.6:51.2:47,2。對照前文所引述的西蒙·庫茲涅茨關于產業結構演變的研究結論可知,這樣的產業結構無疑是不合理的。不難看出,蘇州第三戶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偏小,而第二產業產值比重偏大。2008年,蘇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已達12500美元,而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36.4%,處于全國20個大中城市末位,遠低于國內外先進水平。雖然此比例在2017.年提升到47..2%,但蘇州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與當前經濟發展水平仍然是不相適應的。蘇州產業結構的另一個問題便是第二產業比重過大。2008年,蘇州第二產業比重達到62%。按照歷年匯率計算,蘇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992年首度超過1000美元,達到1153.24美元,到2004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已升至7.006.83美元。
由此可見,蘇州產業結構的發展與其經濟發展水平是不相適應的,其產業發展出現了產業結構錯位的現象,這種“逆常規”的產業結構發展狀況則完全“背離”了世界范圍內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
四、結語
蘇州是國內二線城市中極具代表性的領先城市。但在發展中,蘇州的產業結構卻顯現出產業結構失衡、產業內部比例比例失調、產業空心化等問題。蘇州產業結構調整中所遭遇的困境,其原因是來自多方面的:先天不足、政策傾向、民營經濟不強勁……蘇州若能從制造業與服務業切入,迅速轉型升級制造業,并且從上文四個方向升級服務業結構,構建起完備的金融體系,那么,蘇州產業結構所面臨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