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英
P2P平臺團貸網暴雷,又一輪暴雷潮似有加速爆發之勢。
日前,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千億級的P2P平臺團貸網被立案偵查,創始人唐某、張某投案自首,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這次不一樣,更多重量級、甚至行業聲譽不錯的平臺倒下,是這波P2P暴雷潮的特點。團貸網暴雷之前的3月23日,成立于2009年、有行業“鼻祖”之稱的P2P行業頭部平臺紅嶺創投宣告清盤,留下184億的“窟窿”待填。
人們都在問,當一波又一波的P2P平臺倒下,期待中的行業“大破大立”為何仍然遙遙無期?事實上,2018年的“P2P暴雷潮”過后,現存的P2P平臺仍然超過一千家,且不說類似紅嶺創投這樣的頭部平臺何去何從,只是綜合實力不佳的大部分平臺,就足以讓人擔心行業的風控現狀。
P2P行業的風控缺失背后,真正缺失的是“硬核”的監管機制,其中特別是依托大數據的風控科技的升級。P2P行業的問題,監管滯后是主因。如果只是一家P2P平臺暴雷,我們可以將其歸結為個案,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P2P鬧劇,說明這個行業整體上的風險敞口明顯加大,而監管的滯后性,并沒有明顯改觀。
不過,與此同時,一些地方監管機構,在創新監管思路、升級科技手段的升級上,已經走在行業的前沿。比如,對這次團貸網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一案,溫州的經驗就值得注意——今年1月,溫州市龍灣區公安分局對“鼎信貸”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進行了立案偵查,而據悉,公安部門對這起案件的及早介入,得益于溫州市金融辦從“金融大腦”發現的預警信息線索。
我國各地的地方金融辦,在及早發現和處置P2P平臺風險上處于重要的位置,也因此這類金融監管者能否轉變思維、加強監管的科技升級,實際上是很關鍵的。仍以溫州為例,其“金融大腦”的核心是支付寶“風險大腦”提供的監管科技能力,該系統自去年10月上線測試以來,溫州市金融辦已經借此發現206起疑似高危涉眾風險企業,其中就包含大量P2P平臺。
科技手段能夠在金融風險防控上奏效,除了地方金融辦處在監管一線的位置,還與金融平臺的發展特點有關。近幾年,包括P2P在內的金融業態不斷豐富,金融機構數量井噴,并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快速演變,風險爆發頻率高、傳播快、涉眾廣、形式多樣等特點也隨之而來,這對金融監管部門依靠人力和經驗的傳統監管模式是挑戰,但與依托大數據的科技風控,恰恰是匹配的。
金融科技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一套基于類似“風險大腦”的成熟的科技風控方案,不僅可以識別P2P,往往對小額貸款、融資擔保等金融機構的風險評估與識別也同樣奏效。同時,一套全國性的、普適性和普及度都較高的科技風控方案,對于涉及超范圍經營、跨地域經營的高風險金融行為,也可以在協同效應最大化的意義上,成為地方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抓手。
雖然目前被關注較少,但同樣重要的一點是,長期來看,科技手段之于金融監管升級的意義還在于,其對金融監管的介入越深,對人的依賴性越小,在解放監管精力、減少無效監管的同時,人為有意干預造成的監管障礙也會越少。換言之,科技風控不僅在升級監管的手段,也將深刻影響未來的監管機制,并且在這一意義上同步提高監管的效率和社會公信力。
目前,P2P平臺的數量仍然是數以千計的,在監管趨嚴和市場整合的內在需求下,小平臺暴雷、中平臺清盤、大平臺轉型勢必成為行業的整體發展趨勢。而依托科技風控的監管升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倒逼行業的良性整合,在行業進入成熟期之后,也將成為行業發展更加有力的一只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