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紅亮

由河南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策劃推出的電視紀錄片《驕傲的村莊》,在河南衛視和河南公共頻道播出以來,受到各方持續關注,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成為河南廣電“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重點宣傳報道的一大亮點。《驕傲的村莊》的創作模式也為接下來同類選題的操作提供了經驗和參考。
《驕傲的村莊》共5集,每集25分鐘,節目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為大背景,選擇5個更具代表性、更有產業特色、更有新時代氣息的村莊為拍攝對象。從小切口切入,重點展現新時期農民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的改變,進而催生出農村產業發展和創新模式的轉變。
《驕傲的村莊》在選題策劃、表現手法上有3個顯著特點。
一是“小題大做”??此妻r村的小題材折射的卻是社會大背景,節目呈現也是從小處著手,向大處反映。改革開放40年來,老百姓的獲得感與滿足感大大提升,《驕傲的村莊》從這些細微之處入手,解剖麻雀、以小見大,講述真實、豐滿、感人的故事,體現新時代農民的奮斗精神、創新智慧和所取得的豐碩成果。譬如第一集《提琴家園》所展現的河南確山縣竹溝鎮革命老區,過去的農民生活比較貧困,在一批像農民制琴師王金堂這樣的普通農民的帶領下,當地農民從出外打工到回鄉創業,懷揣振興家鄉的美好愿望,將制琴產業引進家鄉,通過他們的不斷努力,將之發展壯大、做大做強。誰能想象到普普通通的農民能以高端小提琴制造為產業,占領著中高檔提琴80%的國際市場,他們以實際行動奏響了脫貧致富建設美好家園的美妙音符。
二是“舊題新做”。在村莊選擇上,片中雜技村、畫虎村等曾被許多媒體報道過,如何表現這些村莊的與眾不同和各自特色?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大背景下,如何賦予它們新的內涵,在舊有的故事中挖掘出新鮮內容?編導們為此下了一番功夫。在第二集《雜技小鎮》里,編導在展現老一代雜技藝人傳承傳統雜技技藝的同時,著重講述了以柳龍為代表的年輕一代雜技藝人,放眼國際舞臺,創新雜技技藝,與時代銜接,發展旅游產業,在村支書劉忠偉的帶領下,打造雜技旅游小鎮,實現了產業新發展的故事。第三集《藏龍臥虎第一村》中,農民畫家出身的村支書王建峰,帶動村里的畫家群體為“畫虎村”的共同富裕而奔忙,在鎮黨委副書記劉炎的帶領下,著眼現在,規劃未來?!厄湴恋拇迩f》編導通過講故事、拉家常的形式,將似曾相識的題材做出了新意,做出了特色。
三是“命題巧做”。《驕傲的村莊》這個選題可以說是“命題作文”。用何種途徑、何種方法透射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農村社會的發展變化?這種變化不能單純地只表現在形態上,而是要通過具象的人和事來呈現。最好的辦法就是“講故事”。第四集《魔術村的“魔力”》,通過“魔術村”魔術師走南闖北的流動演出,創造出“魔術演藝+銷售”產業模式,為鄉村振興發展,實現村民共同富裕而開拓出特色產業之路;第五集《我們村里出“燈爺”》,鄉村里走出來的農民燈光師邢建偉,帶領一批批農民工走上了職業燈光師的道路,蜚聲大江南北。
河南是農業大省,農村的變化是改革開放40年來顯著特征之一,伴隨這一變化成長的千千萬萬農民不僅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見證者、受益者,更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者、建設者?!厄湴恋拇迩f》通過表現他們的勞動、生活、創造和奮斗,展現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原大地現代化農民的生動群像。
《驕傲的村莊》把“產業” 和“特色”放在重要位置上。節目組并未選擇那些曾經被樹為“典型”的“老牌”村莊,而是選擇了新興的、更有產業特色的、更有新時代氣息的村莊。入選的5個村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走上了特色文化產業之路,這恰恰是《驕傲的村莊》策劃中的關鍵。
在創作中我們發現,農村題材并非是個新命題,如何有新意?觀眾想看到什么樣的村莊?想了解什么樣的故事?想在節目中獲得什么?這其實就是節目選題角度和立意的突破口。編導們選擇了換位思考,正是這種換位讓我們抓住了受眾的需求。
誰能想到農民與高雅的提琴制造產生聯系,傳統的雜技藝術能帶動一方經濟;誰又能想到“畫虎村”的老虎畫早已經用上互聯網+的銷售模式,“魔術村”的“演藝+銷售”帶動各種產業發展,一年產值幾十億元;更沒人想到劇組燈光師竟然是河南農民出身。
如果要給《驕傲的村莊》做一個總結,節目最后的結語很有說服力:“中國的村莊,在走過5000年農耕文明的漫漫長路后,終于走進奔向小康的新時代。改革開放的40年里,土里刨食求溫飽已經不是附著在這一塊塊土地上的唯一標簽,從雜技村、畫虎村、魔術村到小提琴村、燈光村,傳統意義上的村莊早已經插上文化的翅膀,并在產業化的東風鼓蕩里,一次次突破舊有的文化慣性和實際的地理邊界,從中原走向中國,從中國奔向世界。這是土生土長的河南村民所創造的奇跡,這是他們祖祖輩輩的先人們所無法想象的質的飛躍!驕傲并自信著,奮斗并幸福著。堅信,他們每個人的心中都矗立一座村莊,心走到哪里,村莊就延伸到哪里。”
(作者系河南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欄目制片人、《驕傲的村莊》總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