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榮
從視聽行業及其業態發展看,單一的大屏生態系統已經很難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未來視聽生態系統一定是跨屏/無屏智能視聽生態系統。
這一生態系統除了上次說到的兩點,即視聽介質的融通、跨越乃至無屏化,視聽生產方式與流程的升級和邏輯改變,還有以下幾個特征:
其一,跨屏/無屏視聽生態系統的產品是“互動式、服務式、體驗式”的,同時更是多元的,而非單一的大屏產品。習總書記在“1.25講話”中明確要求新聞信息服務產品要互動式、服務式和體驗式。現實的單一大屏生態系統中,其產品往往是或大屏,或小屏,可能多屏,但不會跨屏,可能也有服務,但缺少互動,更少體驗,幾乎沒有強體驗的沉浸和全息。這年頭,別說爆款電視節目不容易出現,就連互聯網上的爆款產品都日益難以產生,其中的道理非常清晰,就是用戶日益細分化,圈層消費傾向非常突出,一檔產品擁躉眾多的日子愈見稀少。一個原因就是大屏生態系統的產品都是二維的,觀賞性尚可,互動式較差,而跨屏,特別是無屏視聽相當部分產品是沉浸和全息的,有著前所未有的體驗和交互。再一個原因就是基于大屏的生態系統,即便可以集成服務與政務等,但那是基于固定場景的。人的需要是隨著場景的變化而改變的,因此,跨屏打通,乃至無屏全場景應用才能夠滿足這種流動的需要。所以,面向特定用戶的垂直化產品與服務,加上面向他們需求的場景智能適配,才能夠實現產品和服務的效果。
其二,從用戶消費場景看,大屏視聽生態系統仍然是在割裂的場景中服務用戶,而跨屏/無屏智能視聽生態系統則可以打通所有的消費場景,并可以覆蓋連貫的場景,在任何場景中只要有屏幕,乃至全息影像,用戶就可以得到服務。這就需要能夠將場景全面打通的各種視聽平臺聯動。大屏幕上的電視節目簡單碎片化已經沒法適應流媒體上的各種場景需要。同一用戶不同場景都可能基于平臺差異,需要不同敘事方式、不同交互方式、不同服務方式,收獲不同的體驗。這樣,用戶才能真正獲得滿足,從而形成有效黏性。
其三,跨屏/無屏智能視聽生態系統是平臺與產品的融合。這個生態系統其實是個價值增量系統。當前所謂的大屏生態系統,仍然是由一個個分割的板塊,即硬件、內容與服務、平臺與渠道等構成的鏈條,而非真正的生態。現實情況是,好內容沒有好平臺,仍然不增值。有平臺,但是沒有好內容與服務,仍然沒有盈利模式。從國內外的成功經驗看,優質自有內容加上優質自有平臺,一定能夠有好的增值能力,特別是這種平臺加產品融合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大。如美國的Netflix,我國的芒果TV等。前者從小屏跨越到大屏,逆襲了傳統電視;后者從大屏生長進入小屏,跨入了流媒體屏。
今年7月,美國華納宣布即將推出自有流媒體服務平臺HBO Max,此舉是個重要信號,即傳統大屏行業的主角也在加速布局跨屏乃至無屏領域,打通產業鏈。這一平臺將于2020年年初上線,將聚合華納各個媒體部門的內容(包括HBO),與美國Netflix、Hulu以及迪士尼的Disney+、蘋果的TV+進行競爭。為此,美國華納從Netflix手中收回了《老友記》流媒體版權,凸顯自有內容資源加自有平臺融合的優勢與趨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也將發布上線自有流媒體平臺——央視頻,也可以看出此種端倪。
其四,從產業體系看,大屏視聽生態系統仍然是一個封閉體系,即以大屏介質為入口,構建內容、渠道、服務的閉環系統。這個系統的產業主體就是內容商和硬件商,盈利模式也比較單一。但是,跨屏/無屏智能視聽生態系統是一個走向跨界開放的體系,包含內容提供商、垂直場景服務運營商、平臺商、硬件商以及所有與之匹配的相關行業與業態。其經營模式也更多元化,廣告、訂閱、產品、服務、數字經濟、實體產業等都可以成為盈利點。
媒體融合的成果就是建設跨屏/無屏智能視聽生態系統,信息無處不在,視聽無處不在,服務無處不在,價值無處不在,這就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