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實
盛世的代價?
從唐代開始,人們就習慣于漢唐并稱,因為這是古代中國最強盛的兩個時期。不同時期的歷史相似性,往往會引發人們的注意。秦漢與隋唐,就這樣長期引發學者們的重視與思考。完成統一的秦朝與隋朝同樣短命,而秦朝與隋朝同樣開創了大統一的新時代。繼起的漢朝與唐朝,接受了前朝的教訓,又吸收前朝的優長,于是漢唐盛世比翼齊飛。不過,看上去,唐朝政變多發,確實是個不爭的事實。
古代世界,政變屬于政治斗爭的極端方式,其激烈程度僅次于戰爭。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戰爭多發,即使是一國之內,而理解這種歷史現象的背景,政治多元是主因。與此相似,在西方歷史上,使用戰爭手段爭奪王權是十分常見的。秦漢以后的中國,如西晉那樣的“八王之亂”則比較少見,分析原因,秦朝以后建立的中央集權一元化政治體制,是必須承認的。秦朝反思戰國,總結戰爭的歷史教訓,認為諸侯眾多是戰亂頻仍的原因,于是推行郡縣制,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以期減少地方與中央的戰爭對抗。后來的朝代,無不繼承發揚了這個政治要義,朝廷都在力所能及地加強中央集權。在中國長期實行政治一元化體制的時代,西方還掙扎在與中國春秋戰國相似的泥淖里,他們還在尋找? 政治體制通往和平的道路,政治斗爭的烈度長期保持高位不退。政治斗爭烈度的減少,是政治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對比西方同時期,中國政治文明多有可取之處。
中國古代最高烈度的斗爭較少,次級烈度的政變卻史不絕書。唐朝的興盛,舉世盡知,但政變卻比較頻繁,這是盛世唐朝的一道陰影。唐朝以安史之亂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安史之亂后,朝廷面對藩鎮割據、宦官專權以及朝廷內部的黨爭等等難題,日益焦頭爛額,最終不可挽救地走向衰亡。比較而言,談及盛世的唐朝,光榮只能屬于唐朝前期。唐高祖開創唐朝,第二任皇帝唐太宗就拿出了貞觀之治的卓越成績。唐高宗李治名氣不大,前有明君唐太宗,后有唯一女皇武則天,讓高宗顯得無比平凡。但正是唐高宗時代,唐朝的版圖最遼闊,而他在位的時候,載入史冊的良吏也最多,足見高宗時期是唐朝前期重要的上升期。武則天成功地取代唐朝,建立武周政權,雖然只有一代皇帝,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的政治創造性確實空前絕后。武周取代李唐,雖然是和平完成的,但很多人付出生命的代價,政治上層的斗爭之殘酷是可以想象的。這種斗爭畢竟不涉及社會層面,社會經濟的上升趨勢依舊強勁。神龍政變終結了武周政權,隨后在中宗、睿宗時代,不得不收拾殘局,政治難以保持穩定,政變進入頻發期。直到唐玄宗以皇帝的身份發動政變,鏟除太平公主勢力,迫使睿宗交出最高權力,唐朝終于進入政治安定時期,所有前期積累的歷史能量開花結果,史稱“開元之治”。
唐朝前期的歷史上升,為什么總是伴隨著政變呢?這是一個偶然遭遇的亂流,還是盛世的代價呢?政治斗爭通常都是圍繞最高權力進行的,那么最高權力是什么?最高權力是最充分的資源和最強大的力量。任何政治體制下,對于最高權力的爭奪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政治體制也影響或決定了政治斗爭的方式。如果以和平的方式展開政治斗爭,最后達到獲取最高權力的目標,這便是宮廷陰謀,屬于政治斗爭各種方式之一。晉王楊廣通過宮廷陰謀獲得成功,取代原太子楊勇,最后成為隋煬帝。他沒有采用政變的方式,但和平地達到目的。秦王李世民未嘗不希望走隋煬帝的奪權道路,因為不成功,只好鋌而走險,采取政變方式奪取最高權力。陳寅恪曾經解釋唐朝的政變,認為唐朝實行府兵制,而府兵制的兵力部署是內重外輕,舉全國之力,不足以與中央對抗,所以唐朝較少地方反叛成功,而多中央政變。就此而論,古代中國的各個時期,主要是秦漢之后,內重外輕的布局是常態。地方反叛成功,如唐朝的安史之亂、明朝的靖難之役,都可以看作是特殊情況。
歷史事實表明,政變不是盛世特產,盛世唐朝多政變,只是一個巧合。政變是中央集權體制下的常見陰影,政治斗爭不成功,最后選擇政變。政變,亂世更常見。各派政治勢力都有掌控最高權力的意愿,也有相應的組織力量,政變很容易成為他們的選擇。以唐朝為例,從武則天下臺到唐玄宗全面執政,先后發生在中央的政變,9年之間多達4次,政局不穩定,最高權力因而多次易手。這當然不是盛世特征,只能是政治亂象。雖盛世,有些時期也難免如此。
玄武門之變開出的政治惡例
開元元年的政變之后,李隆基完全執政,在姚崇等人的輔佐下開始撥亂反正,唐朝終于步入正軌,各項建設成績斐然,這便是開元之治。比較開元之治與貞觀之治,有著十分相似的背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然后開創貞觀之治。李隆基連續發動政變,最后全面掌權,然后開創開元之治。如此一來,似乎血腥政變之后,良好政局的出現或有一定的必然性。這是另外一種偶然,良好的政局與政變沒有必然聯系。
政變,是圍繞最高政治權力展開的,而君主制度下,權力繼承問題常常是政治斗爭的焦點。對此,殷周之際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從兄終弟及到父死子繼,進步之處就在于穩定繼承制度以減少政治動蕩。代際繼承比同輩繼承的優點在于權力傳遞數量少,而嫡長子繼承制度的確立,則使得擁有資格的繼承人相對穩定。意外情況的發生是正常的,但都有補救辦法,而避免公開的爭奪則是政治穩定的核心。此后的歷史,都是在這個制度的總體框架下進行,上下左右,都在皇帝、太子、親王以及朝中大臣的政治應對之間。
西晉武帝過于堅持長子繼承制,太子雖然弱智,依然堅持不改。西晉諸王分封在外,且都擁有軍隊,而惠帝即位之后,一切都在賈皇后的操縱之下。“八王之亂”的發生,與晉武帝的政治安排是大有關系的。隋朝統一中國,如果不是隋文帝換太子,隋朝可能不會這么快就滅亡。這是隋文帝的政治失誤,至少李淵是這樣認識的。在唐朝開國之際,唐高祖堅決維護太子,努力壓制秦王府。但是,李世民的秦王府常年征伐在外,是建立唐朝的軍功集團,擁有軍事力量和軍事能力,一味壓制帶來嚴重的后果,這至少是玄武門政變發生的部分原因。玄武門政變的成功,為唐朝開出了一道政治惡例。把政變當作解決政治問題的可選方案,甚至合法的繼承人也如此這般,除了政治的幼稚之外,有效法玄武門事變的一面,這是不能否定的。正因為如此,唐朝的皇帝不信任太子,這導致皇帝與太子之間,經常處于相互提防的狀態,于是換太子、殺太子是皇帝對太子斗爭的最后政治解決方案,太子方面,如果不能默默忍受,謹言慎行,便是發動政變,掀起政治的驚濤駭浪。
唐朝前期的所有政變中,真正的派系斗爭只有秦王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政變和唐玄宗發動的唐隆政變。其他的政變,都可以看作是政治問題,或者皇帝安排不當,或者政變選擇失誤。武則天明知道武氏無人,不能撐起武周的天下,但回歸李唐拖拖拉拉,給政變者造成理據。睿宗無力廢黜太子李隆基,但對太子又心存疑慮,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是因為他雖然身為皇帝,但也不能保證自身安全。至于李賢的謀反,李重俊的政變失敗,只能歸因于政治幼稚病。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