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曹燕
(航天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71)
回民殯葬服務中心集業務接待、入葬儀式和辦公管理等多功能于一體,同時承擔了平日市民購墓、入葬和祭掃等事物接待。其建筑形式可以是一組建筑群體,也可以是一個建筑綜合體。受民族文化的影響,回民殯葬服務中心從立面形象到平面功能布局都體現出鮮明的民族性。下面將以北京市回民殯葬服務中心的建筑設計為例,具體闡述該類型建筑的獨特性。
北京市回民殯葬服務中心為一個建筑綜合體。項目用地位于北京市西郊回民公墓區內,僅北側鄰墓區主干道,其余三面皆面向墓區。該建筑面積約5 100 m2,為地下1層,地上3層建筑。
本建筑是北京市唯一一個回民殯葬服務中心,如何體現其民族性;如何體現其宗教性;如何體現建筑屬性;以上三個是完美表達立面形象需重點解決的問題。
回族自形成以來,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歷經漫漫歷史長河,回族文化與漢族文化不斷融合,其表現在建筑風格上則由早期的阿拉伯式建筑,逐漸發展為中國傳統木構建筑。例如北京諸多清真寺即采用中國特色的宮殿式建筑,為四合院式的中國特有的清真寺寺院。
回族建筑雖采用了中國傳統建筑的形式,但其宗教特點仍然十分突出。建筑外立面和室內多采用伊斯蘭的裝飾風格,如各種拱的使用,阿拉伯文字、植物圖案作為彩畫裝飾等,從而形成回族建筑較高的識別性。
回族有自己獨特的殯葬文化,在古蘭經的指引下,穆斯林具有平和的生死觀,其葬禮崇尚簡樸[1]。因而殯葬服務中心并非莊嚴宏大的建筑,它理應安靜、質樸,隱含著親人對歸真者的送別與祝福。
本項目建筑立面以中國傳統木構建筑風格為主基調,尊重其民族文化的傳承,采用傳統建筑中逯頂,灰磚墻、原木色柱等建筑語匯,營造出平和、質樸的建筑氛圍;二層窗框處采用伊斯蘭尖券樣式,其表面施以伊斯蘭文化的代表性綠色[1]。作為整個建筑的點綴,因綠色尖券窗框的使用,打破了原單一方框的立面形式,豐富了建筑形象,同時充分體現其民族性。也是整個建筑的點睛之筆(如圖1所示)。

圖1 西北角人視圖
因本項目在北京市的唯一性,其基本上包含了該建筑應該承擔業務的所有功能,如業務接待、入葬儀式、政府辦公管理以及平日市民祭掃等事物接待。如何做到功能布局條理清晰;民族文化對功能布局是否有影響;有無特殊房間;針對這些問題,本項目將諸多功能進行梳理,分為以下幾類展開設計。
本項目是圍繞喪葬事務來展開,喪葬事務的相關房間組成其核心功能區。首先應當確定核心功能區都有哪些房間,回族的喪葬禮俗有速葬、薄葬、土葬三個特點。其葬禮流程包含停尸→善面(遺體告別)→洗埋體(凈身)→縫“克番”(備殮)→站“折納則”(殯禮)→下葬→干“爾埋力”(紀念亡人)。相對應的主要房間為冷藏室、冷凍室→陪同室→洗消室→殯禮廳→餐廳(紀念活動從埋葬結束后開始,喪主家需請喪事操辦者、阿訇以及來悼念的人吃油香、米粥等),配套房間有阿訇休息室、日常禮拜殿、廚房貨物儲藏以及操作間等。設計中將具有儲藏功能的房間以及與之有密切聯系的房間布置在地下1層(冷藏室、冷凍室、陪同室、洗消室、貨物儲藏),人流量較大的房間布置在地上1層、2層(殯禮室、禮拜殿與餐廳及后廚),方便人流集散(如圖2所示)。

圖2 1層平面圖
因回民殯葬服務中心屬于政府機關,除核心功能外,還具備辦公服務功能,包含日常接待大廳(購墓、入葬、祭掃等事務接待)、日常辦公值班室以及入葬服務人員宿舍、阿訇宿舍等。設計中將日常接待大廳、日常辦公值班室設置在1層北側,方便對外服務(如圖2所示)。服務人員宿舍、阿訇宿舍屬于內部房間,將其設置在三樓,較為獨立,避免外來人員干擾。
建筑中除主要功能外,還需設置配套設備用房以及交通輔助空間等。
建筑中除含有喪葬功能房間外,還要求設置阿訇室、禮拜殿等宗教需求房間。因西側為穆斯林神圣的方向,在細節設計中要求衛生間蹲位的布置不可朝西、殯禮室的房間門不可朝西,殯禮室及禮拜殿的房間西側不開設窗戶等。
本項目的難點在于它鮮明民族性和功能復雜性的表達與體現。回民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已有千年歷史,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碰撞與融合,逐漸形成國內獨特的回族文化,從而出現回族公共建筑形象的新風格,與國外類似功能建筑有較大的區別。回族的喪葬文化以及回族的日常生活禁忌,對該類型建筑的平面布局有特殊的要求,如整體布局中包含有除喪葬功能房間外的宗教功能房間,且各功能房間有指定的擺放位置等。將其文化的特殊性用建筑語匯完美的表現出來,必然會實現一個出色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