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清華 魏雪楊 郭一博 賈 軍*
(東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景觀中的“藍色空間”指的是水系偏多的地區,如海岸,湖邊。也包括以水為主而延伸出的相關景觀和活動空間。在景觀設計中,促進人類及其環境的健康是人居環境建設的重要目標導向之一。現在,人們不再僅僅著眼于美的視覺享受,而是越來越關心景觀所能為人們帶來的益處。本文旨在通過對蘇州園林中不同的水景觀的分析來探尋藍色空間對于人類行為心理的影響。
行為一般是指有目的性的行動的連續集合及過程,它也可以是根據個體,團體或社會的需求而產生的整個行動的過程或集合[2]。美國心理學家華生20世紀初創立行為心理學,他認為對心理的研究不應該只停留在意識,還應該深入研究行為。行為是人們的社會結構意識等支配的能動性的活動,行為必定發生在一定的環境脈絡之中,并且在許多方面與外在的環境有著很好的對應關系而形成一定的行為模式[3]。人與園林景觀中水的行為互動是人對水本身的感知和水景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因此,通過對行為心理學的研究和應用能更好地促進園林中水景和人的積極互動。
1.2.1 水色
色彩對于人的心理感受和行為引導有重要影響。與周圍環境相協調,飽和度低且色相靠近黃綠藍的顏色對人的情緒和行為有積極地引導,能起到一定的安撫作用。園林設計中的水的顏色主要受到周圍環境色,環境光影變化,水深和水下物體色的影響。蘇州拙政園的荷風四面亭上有楹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這里正是將周圍環境的色彩投影到水中,加上水體本身的顏色中和色彩,使水體顏色富有變化而和諧(見圖1)。

圖1 荷風四面亭
1.2.2 水聲
水聲是水在流動狀態下與其他物體發生碰撞發出的聲音,這種聲音在人的情感認知中是生命力的象征。由于人的親水性,水聲能讓人有身處自然之中的放松感。蘇州獅子林中的飛瀑亭緊鄰跌水,水聲鏗鏘有力,亭中題字“聽濤”,整體以動襯靜,讓人身處幽靜的環境。拙政園的聽雨軒把窗外雨打芭蕉的清脆聲音作為一景,讓人感到輕松愉悅,想要駐足停留(如圖2所示)。

圖2 聽雨軒
1.2.3 水的肌理
在現代水景中,水的肌理主要受到水本身特征和周圍環境的影響。而對于中國古典園林,自然環境是影響肌理的主要因素。例如湖面在微風中和平靜時的兩種狀態,前者的肌理是弧形的自然水紋,水面通過光的反射而波光粼粼,給人以空靈悅動之感;后者則是鏡面一樣平整的水面,界面的一體化使得倒影完整,給人平靜祥和的感受,同時也存在著積極的心理暗示。
蘇州園林博物館新館館址位于原館址東部區域,靠近拙政園。它的水景分為室外靜水和室內動水兩個部分。
蘇州博物館室外水景以建筑為界,平橋將水面一分為二。其周圍的建筑主色多為黑白灰,而水體因其中的浮游生物則呈現翠綠色,浮萍打破了單調靜水面的無趣呆板,同時水中游弋的斑斕錦鯉更是為這幅靜美的山水畫注入了靈魂,游人既可靜坐觀景,又可與魚兒嬉戲互動(見圖3)。平橋采用折線的設計,配上低矮的石欄,一方面,給靜水增加了跳動的節奏,避免了長段橋面和大片水面的枯燥感,讓游人在橋上有停留的欲望,符合人的心理特點;另一方面,低矮的石欄削弱了人與水面的距離感,更符合人們的親水需求。
根據規劃要求,博物館的相當一部分功能空間被安排在了地下,樓上的游客可以從樓梯進入地下繼續游覽。此處的室內水景猶如神來之筆,通過水幕墻的跌水將室內外空間聯系起來。它用溝渠引導水流,使水跌落高度層層遞減以改變水聲。水幕墻前的荷花池周邊為休息停留區域,此處水聲最大,卻不會影響休息。在游覽過程中,這里的水聲時隱時現,吸引游人去一探究竟,同時也引導人們駐足休息。水幕墻在游覽路線的中間部分恰當地舒緩了游人的心神,以動襯靜。

圖3 蘇州博物館室外水景
中航樾園在景觀設計上用庭院中蜿蜒的水流延續了建筑提出的“蝕”的概念。感受時間流逝的同時,盡顯江南園林的細膩與柔美。光滑如鏡的水面在微風吹拂下波光粼粼,水自無邊水臺下落,仿佛預示著“水滿則溢”。水溪的黑色池底鋪裝和周圍的場地形成了鮮明對比,仿佛是大地被時光侵蝕出一道鐫痕(見圖4)。不同于落差明顯的跌水所帶來的動勢,這里的水溪設計讓人不由自主地慢下來,感受時光的印記。池壁的紋理細膩,既豐富了水的層次,又產生了更強的趣味性。人們可以品茗、閱讀,這里不僅是身體的休息之地,也同樣是心靈的放松之所。
水池將疊石與種植結合在了一起(見圖5)。與靜態的蜿蜒溪流不同,這里采用高低大小均不同的疊石和植物豐富水面,動感和趣味性十足,孩子們樂于蹦跳嬉戲,而大人則喜歡在水池旁交談,共話家常,多種活動可以共存。活力十足的場景帶來了心理上的愉悅和滿足感。水池的一側落滿了紫薇花瓣,“花自飄零水自流”,人人向往的蘇州園林,那水天一色的美景在這一花一木,一溪一池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圖4 樾園水溪

圖5 樾園入口水池
一條水系將這個不大的園子幾乎一分為二,景觀和建筑被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人們的行為和心理隨著變化的水系時動時靜,時收時放。作為居住區景觀,促進人類及其環境的健康是人居環境建設的重要目標導向之一,“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人居環境絕不是簡單地滿足人們最基本的日常需求。水作為樾園的靈魂所在,為人們提供了多種可能,可靜思沉淀自己,也可與景觀互動來愉悅自己。樾園在這忙碌紛擾的塵世間為人們提供了一片得以喘息的凈土,它將蘇州園林的精髓融入這條蜿蜒的水系,保留了江南水鄉靜謐的美,保留了慢生活的美。這種藍色空間的設置,豐富活動的同時更提供了釋放心理壓力的場所。
在這里,水不僅是一種景觀要素,更是一種理想生活和美好時光的寄托。
萬科公園里對于水的利用主要在于入口前的兩個翅膀狀的波浪水臺和西廣場的波浪戲水池。波浪水臺利用場地高差,將一層層的隨機等高線雕刻在花崗巖上,模擬自然,并通過造浪機推出波浪,產生大小形狀各異的水花,并處于貼近游人的尺度上,讓孩子們也可以觸摸浪花(見圖6)。而西廣場則意圖創造模擬自然海灘的景觀。孩童們可以赤腳戲水,跳躍,場地可容納十余名孩童嬉戲。而且這里除了營造互動性場所,也改善了小氣候,為炎炎夏日帶來一絲涼意。
萬科公園里沒有將主要目光放在人們所理解的傳統意義上的公園綠色景觀,而是模擬了藍色空間,并提供了屬于藍色空間的體育活動。在心理減壓之外也提供了生理上的舒適。將濕潤的空氣帶入西廣場兒童活動空間的前部,使得水的滋潤能夠在兒童活動的同時被很好地利用。

圖6 波浪水臺
自然生動的宜居環境不僅僅包括人們居住區周圍的環境,更應囊括人們日常生活中最親近的區域環境。可能正是因為蘇州是一個水鄉城市,在其歷史文化中便有水的存在,所以其對于景觀中水的應用更為關注。然而藍色的空間無論是對于身體行動還是心理影響上都有其獨到的影響力,在景觀內容的處理上,水景也是占據視覺效果的重要環節。所以無論是在大尺度還是小尺度景觀的水景營造之中,更要注意和落實對水的處理,使藍色空間對人類行為心理起到更加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