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旭
一個年輕人曾在北大圖書館做職員。一天,劉文典來到借書處,遞上一張寫滿書名的書單。年輕人一看,書單上的書都是圖書館珍藏的古書,就去請示館長。館長擔心古書遺失,最終沒有同意借出。看著劉文典離去的背影,這個年輕人突然想到,劉文典為了借閱這些書不辭勞苦跑一趟,一定是這些書對研究學問十分重要。于是,年輕人連忙抓過一張紙,憑著記憶把書單上的書名寫了下來。后來,他照著書單上的書一本本鉆研,果然獲益匪淺,還成了著名的學者。他就是被譽為“北大三支筆”之一的金克木。
有一位少年自幼好學,卻苦于無人指點,始終找不到門路。一次,他得到清代學者張之洞的一本著作《書目答問》,書中收書二千二百余種,對重要的書還指明了閱讀方法。按照書中的書單,他訪遍各大書鋪,照著書目購書。看著他將書一部部往家里搬,有人不解地問:“這么多書,你看得完嗎?”他說:“書不是全要仔細研讀的,有的僅供翻閱泛覽,有的要放在身邊作參考備查,只有少數典籍需精讀記誦。”他一心撲在這些書上,廢寢忘食地做學問。他就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陳垣。
如果說金克木獲得的那份書單還帶著點偶然因素的話,那么影響了陳垣一生的那本《書目答問》卻是流傳甚廣的著作,一點兒也不稀奇。陳垣卻如獲至寶,并因此成了大學問家。
(選自《雜文選刊》2019年第2期)
素材解讀
兩份書單,成就了現代史上的兩位文化名人,也成就了兩段學林佳話。其實,人生處處有學堂。書單不難尋,成功之道也不難尋,難的是“行”!很多人對事業總是報以空想,殊不知,行動起來才能鑄就成功。
適用話題
讀書 求學 積累 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