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玉葉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每位大學生的必修課。大學思政教育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大學生勇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重任至關重要。然而很多大學生對高校思政課不感興趣甚至由于誤解而心生厭惡。如何上好思政課,幫助大學生在“拔節孕穗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這是新時代思政教育必須回答和解決好的問題。上好思政課,首要問題在于扭轉大學生對高校思政課程的誤解和偏見,激發學生對思政課程的興趣,形成課堂教學的良性互動。“同課異構”是個不錯思路和教法。本文僅以“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為例,探索同課異構在大學思政課堂上的運用。
關鍵詞:思政課堂;同課異構;改革開放
一、“同課異構”與思政課堂相結合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每位大學生的必修課。一般而言,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學生在讀期間,要先后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四門思政課程。大學思政教育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大學生勇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重任至關重要。然而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很多大學生對高校思政課不感興趣甚至由于誤解而心生厭惡。他們大多認為“思政無用”,覺得大學思政課與所學專業無關、與畢業后就業不直接掛鉤,用處不大。再加上大學思政課程的相關理論內容,他們在初高中時期已經有所涉及,導致部分學生認為大學思政課是重復說教,因而產生莫名的抵觸情緒。多年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多地重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國家和社會的價值,而忽略了它對個人的價值,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
如何上好思政課?幫助大學生在“拔節孕穗期”[1]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這是新時代思政教育必須回答和解決好的問題。想要上好思政課,讓學生有更好的獲得感,首要問題在于扭轉大學生對高校思政課程的誤解和偏見,激發學生對思政課程的興趣,形成課堂教學的良性互動。如何改變學生對思政課的慣性偏見?就教師主導的一方而言,教法很重要。“同課異構”[2]是個不錯思路和教法。同課異構原本是指同樣的教學內容,由不同老師根據自己的實際、自己的理解,自己備課并上課。思政課堂有其教學的獨特性,比如大學思政課一般是大班教學、同一教師教授不同專業、不同班級等,借鑒“同課異構”思路和教法需根據實際對其進行合理轉化。大學思政課堂的同課異構則可以轉化為同一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專業、不同實際,精準備課并針對性教學。下面僅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的內容——“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3]為例,探索“同課異構”在大學思政課堂上的運用。
二、“同課異構”在思政課堂的實際運用
首先,針對學生專業進行學情分析。《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對大學生是同一門必修課,但大學生的專業、學科背景不盡相同,所以思政課堂“異構”的前提是先要弄清教師代課班級學生的情況。這里以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大學生為例。00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大學生,對“改革開放”并不陌生。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對改革開放有一定的認知。但四十年的“時間差”,讓他們對理論本身缺乏興趣,對改革開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艱難性沒有深切體悟。他們往往只知改革開放之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致對改革開放之于當代中國發展,之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意義缺乏足夠認知和感悟。
其次,結合思政內容確定教學目標。根據學情分析,確定思政課堂教學的三級目標:知識目標,使學生明確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必然性,改革開放抉擇對新時代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意義;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理性思維能力;素質目標,使學生從情感上理解和支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理性看待改革開放中存在的問題,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的立場和信念,增強問題意識、改革創新意識和發展意識。
最后,運用“同課異構”思路和教法開展課堂教學
第一步,采用管理學案例,進行課程導入。基于學情分析,課程導入環節的案例選擇既要與管理學有關,又要切合本節思政課所講的內容,要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熟悉感又有親切感。經過查閱大量資料發現,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在學習管理學基礎課時,會接觸一個著名而具代表性的案例,即“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4]。這一案例所發生的時代背景、所傳達的管理經營理念恰好與本節思政課“改革開放”的主題主旨相契合:即任何企業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不能給企業帶來利潤的經營管理模式必須變革。企業如此,國家發展建設也是一樣。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目的,任何阻礙國家發展進步的治理模式也必須改革。
以“激活休克魚”為例,導入課程的“異構”思路:基于“人管”專業學生的專業背景,從學生熟識案例入手,將思政課程與學生專業課程牽引對接,激發學生興趣,導入思政課程關鍵詞“改革開放”。提出問題:為什么要改革開放?不改革開放行不行?
第二步,圍繞案例導入,回歸思政內容講解。由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對“激活休克魚”案例非常熟悉,在進行思政內容講解前可以就“休克魚”的“前世”提出管理學問題,比如“兼并前的休克魚”是什么狀態?為什么會被兼并?采用的兼并方法和理念是什么?提出這些問題,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有話說,參與到教學互動中;另一方面對學生回答進行適當引導,在回答管理學問題的同時,回答本節思政課問題。
圍繞案例導入,回歸思政內容講解的“異構”思路:表面還是在講管理學,實際已經實現思政內容與管理學專業的第一次結合。對“兼并前的休克魚”的相關提問實際是課程導入案例的析出和具體化,目的是以中國個別具有代表性企業的發展狀況為縮影,導入本節思政課程的重難點內容:為什么要改革開放?也就是改革開放的必然性。以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當時企業的發展狀況為例,牽引出中國當時經濟發展、政治建設、百姓生活等基本國情,進而解析我國改革開放的國內背景。基于國內經濟、政治的發展困境以及百姓的愿望訴求,社會主義建設該如何進行下去?四個字:對內改革。正如鄧小平所說:“如果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5]這就解決了本節思政課的第一個難點問題即對內改革的必然性問題。
通過案例遷移講完本節思政課程的第一個難點后,仍然采用本案例,講述“休克魚”的“今生”。對學生提出下一問題,即“兼并后的休克魚”發展如何?為什么海爾發展至今摘得中國白電第一品牌的桂冠?[6]目的是實現管理學與本節思政課內容的再次對接。
以“海爾的對外開放”(“休克魚”的“今生”)為例,進行思政內容講解的“異構”思路:本案例是對前面兩個案例的承接,并且與“兼并前的休克魚”形成前后對比,一個是企業傳統發展模式,一個是企業新興發展模式,一個是改革前,一個是開放后。目的在于從反面印證對外開放的必然性,解析我國對外開放的國際背景。近代以來,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世界。20世紀70年代,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的新技術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韓國、新加坡、中國的香港和臺灣搭上了新科技革命的快車,迅速成為“亞洲四小龍”。然而,除了海爾,中國多數企業并沒有搭上新科技革命的順風車,從而導致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進一步的拉大。面對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如何縮小與世界的差距?四個字:對外開放。這就解決了本節思政課的第一個難點問題即對內改革的必然性問題。
至此,本節思政課程內容的重難點問題通過管理學案例的闡釋得以解決:在綜合國內國際發展大勢以及人民愿望的基礎上,改革開放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繼續向前的唯一出路。于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歷史性決策。由此,中國的對內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它各個領域全面展開;對外開放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有序推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第三步,總結管理學案例,進行思政內容課程小結。海爾的成長發展,正是中國企業在改革開放中走向世界的一個縮影。中國企業的發展,也是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中快速發展的縮影。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中國的繁榮。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在國際舞臺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課程小結的“異構”思路:從課程導入到內容講解所例舉的三大案例,都是結合“人管”專業學生的專業知識,從管理學角度凸顯本節思政教學內容:通過對海爾激活休克魚這一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到:紅星電器廠的衰落,折射出當代中國對內改革勢在必行;海爾成功激活休克魚,折射出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刻不容緩;海爾今天的強大,充分說明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必然性和正確性。
三、“同課異構”與思政課堂相結合的教學反思
本次“同課異構”與思政課堂相結合的實踐探索,收到良好效果。由于本次教學案例始終圍繞管理學專業,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在課堂上變得肯思考、有問題、有話說。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他們既溫故了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又兼而掌握了本節思政教學的內容,有了更多的參與感和獲得感。他們開始改變“思政無用論”的主觀偏見,認為思政教學與專業學習是相輔相成的。當然,僅僅一次實踐并不能完全扭轉大學生對思政課程的刻板印象,但通過本次實踐,證實“同課異構”思路和教法不失為探索思政教學改革的一條可行路徑。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2019-03-18.
[2]袁吉萍.探討如何優化思想政治教學“同課異構”教研模式[J].課程教育研究,2019,(4).
[3]吳樹青等主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吳月淼.并購中的企業文化整合模式研究——以海爾激活“休克魚”文化為例[J].中國證券期貨,2013,(9).
[5]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0.
[6]謝佩洪.海爾集團的品牌國際化升級路徑[J].清華管理評論,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