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羚 羅菲菲 鄧朗妮 郭亮 陳榮明
摘 要:隨著建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各項工程技術難度相應提高,精益建造的理念孕育而生。高校作為育人的基地,應響應行業需求,響應建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培養推動我國精益建造發展的人才。本文著眼于西部高校工程管理專業精益建造人才的培養,行文先對建筑行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得出建筑市場急需精益建造人才;然后對西部地區高校工程管理專業教學體系的局限性進行分析,發現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最后以問題為導向,從專業定位、課程設置、雙向導師制、教育實踐平臺四個方面給出建議。為相關專業教學探索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工科;工程管理專業;精益建造
引言
建筑業為響應國家倡導的“綠色建筑、綠色施工”發展理念,不斷的對現代建筑產業體系及產品進行精益建造。高層裝配式建筑憑借著其節能、環保、縮短工期等優勢脫穎而出,其對施工技術的要求亦更加苛刻。高難的技術推動著行業的發展,使建筑業跨入更高水平,相應的從業人員的技術能力要求更高。但目前,我國建筑業從業人員整體的技術水平及精益建造思想都亟待提高,這極大的限制著高層裝配式等高難技術建筑的發展步伐。對此,高校工程管理專業應該響應建筑行業的需求,助推建造業的高質量發展,針對培養精益建造人才做出教學改革,為建筑業輸出高質量的管理人才。
一、現狀分析
隨著建設項目的不斷大規模化、大型化以及復雜化,許多技術難點未能得到良好的解決方案,例如裝配式建筑中亟待解決預制板八字形建設結構容易產生裂縫導致脫落等問題[1];基坑工程中亟待解決水害導致基坑坍塌等問題[2];高大模板中亟待解決模板及扣件鋼管支撐體系搭設承載力不足導致模板坍塌等問題[3]。其原因為行業人才過于匱乏,基于傳統的粗放式發展,從業人員的整體技術水平較低,無法滿足當下建筑業的需求。對此,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人才匱乏問題成為了當下關注的熱點。而我國西部高校工程管理專業作為培養面向工程一線人才的重要陣地,對解決建筑業人才隊伍匱乏問題應負首要責任。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為建筑行業輸送精益建造人才。
二、以往教學體系的局限性
(一)專業定位不準確
專業定位是制定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準確的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是當前工程管理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建筑業以數字、信息化的趨勢發展,精益建造是建筑業提倡的重要變革,培養精益建造人才,是當前高校工程管理專業教學的重要任務。而西部高校,因教學理念邂逅,教學創新改革缺乏,許多學校依然延續原本的人才培養方案,無法培養出地區發展、行業需求的精益建造人才。
(二)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
1.課程設置理念邂逅
工程管理專業目的在于培養具備經濟學、管理學、土木工程技術等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工程管理實踐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5]。但現有的課程體系中針對土木工程施工技術等基礎知識的教學重視力度不夠,且沒有一套明確的精益建造人才培養方案,導致教師教學思路不清晰,并存在盲目性、片面性,課程設置和課時安排不夠科學合理等問題,甚至有的院校認為既然沒有明確的教學要求就沒必要增加其他施工類或具有精益建造思想專業課程。加劇了在高校培養具有一定施工技術能力及精益建造思想人才的難度。
2.土木工程技術基礎課程較少
我國西部高校工程管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施工技術能力及精益建造思想的教學發展相對滯后,傳統課程中設置的施工類專業核心理論課程僅有土木工程施工技術、土木工程施工組織,并結合土木工程施工組織課程設計做進一步鞏固。雖然學生由此掌握了部分關于施工技術及施工組織方面的知識,但面對目前建筑業的精益建造及高質量發展趨勢,僅有這些知識并不足以滿足行業的需求。對此,我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專業教學改革應提高施工類專業核心課程的挑戰度,將精益建造思想融入到實踐型和應用型學科當中,真正培養出具有施工技術能力的精益建造管理型人才,以滿足建筑業的發展需求。
3.實踐教學力度不足
目前,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主要環節包括實驗、社會調查、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環節,此安排確實可實現理論聯系實際、從實踐中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目標,并收到較好的效果[4]。但由于專業課程安排的需求,各實踐教學環節時間間隔較大,學生在接受實踐教學的過程中,獲得的只是階段性的項目知識,過于零散化。同時,學校在安排實踐教學時,需支付企業一定的培訓、管理成本以滿足學生實習需求,但各學校普遍存在實踐教學經費嚴重不足的現象,因此,大多數學校選擇縮短實踐教學的課時。導致學生實踐能力缺乏,很難在高速發展的土建行業立足。
(三)師資力量薄弱
教師對精益建造思想及施工技術的理解和掌握的是培育精益建造人才的基礎,但由于大多數教師因為長期在教學崗位工作,精益建造理論學習的時間較短,并且部分老師對新理念存在抵觸情緒,自身的實際工程經驗過少,導致教學效果并不明顯。我國高校工程管理專業普遍存在師資力量薄弱的現象,同樣增加了培養建筑行業適用性人才的難度。
(四)缺乏實踐平臺
培養一定的施工技術能力及精益建造思想需要一個持續的過程,僅是通過授課或實踐教學達不到深入人心的效果。我國本科高校為促進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給予了學生較多的課余時間。通過校園組織加強對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相對容易。但我國極少高校能較好的運用此途徑,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學習,導致“課堂上”與“課堂下”的銜接不夠緊密,無法使學生最大化的吸納課堂知識。對此,我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專業亟待開展相應的組織以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加強學生對施工技術的掌握及精益建造思想的理解。
三、改進建議
(一)以需求為導向,培養精益建造人才
根據建筑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可知,我國建造業正在邁向新的臺階,但由于適應建筑業需求的人才隊伍匱乏,無法滿足建造業面向高質量發展的進一步推進。對此,本科高校工程管理專業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應以培養符合當下行業所需的精益建造人才為教學目標,明確教師教學的方向。
具體的目標:(1)使學生了解當下行業的狀況及行業對專業人才的能力需求,并了解精益建造的定義、發展趨勢、作用及意義;(2)在培養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兼具施工技術、管理、BIM技術等方面的能力(3)以實際項目圖紙為基礎,通過相關BIM軟件模擬,完成項目的前期規劃設計、合同成本管理、施工過程管理、進度管理。
(二)調整課程結構,加大學業挑戰度
為滿足我國建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本科高校工程管理專業必定要重構課程體系,提高施工類專業核心理論課程的挑戰度。但在選擇新增課程時需考慮課程是否具有現實價值、易于學生吸納、能產生預期效果等,實現在最小的調整中最大化提高課程的挑戰度及融入精益建造思想。近些年來,BIM技術為建筑業各類企業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并與精益建造的核心理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為此,在新的課程體系中融入BIM類課程,并在傳統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增設土木工程施工認識實習、土木工程施工技術綜合實訓、高層建筑專項施工技術、安裝工程及施工技術、高層建筑專項施工方案設計以及工程質量與安全管理等課程。其目的在于以BIM課程為輔助工具,以精益建造理論為指導方向,進行施工類專業核心理論課程的開展。有效提高學生對施工類課程的掌握程度,培養學生的精益建造思想,為建筑業各類企業輸送符合需求的工程管理專業人才。
(三)設置雙向導師制,強大師資隊伍
我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專業是致力于培養適用于工程一線的工程管理專業人才,除了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之外,應具備解決工程項目復雜問題的工程施工技術能力。但我國各高校普遍存在師資力量薄弱,教師實際工程經驗不足等現象,致使無法滿足教學目標的要求,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靈活運用管理知識對工程進行管理。針對這一問題,各高校可應教學目標要求設置雙向導師制,即聘請建筑行業各類企業中富有實際工程經驗的人員到校內進行課程授課、指導,如聘請施工企業的項目經理或工程師、造價咨詢單位的負責人或工程師等。此方法既解決了高校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又解決了高校教師實際工程經驗不足的問題,真正做到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教學,增加了學生的工程實踐經驗,使學生掌握一定程度的工程施工技術能力,為建筑行業實現精益建造提供適用性人才。
(四)建設教育實踐平臺,強化實踐水平
在完善課程結構的同時,應考慮課程受課時的限制以及學生對龐大精益建造知識體系的吸收能力較弱等情況,對此,“課堂上”及“課堂下”的銜接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校內設立BIM研究中心,重點發展學生對BIM技術的掌握能力,鞏固學生對施工類理論課程知識點的理解,加深學生對精益建造理論的認識。BIM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提供電腦設備、提供基礎建模培訓、參加相關BIM競賽、深化校企合作等。使學生從基礎建模培訓,到獨立完成項目,最后自主承接項目,這一過程可以充分鍛煉學生的識圖能力及軟件操作能力。結合實際工程項目進行磨練,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工程施工技術能力,并通過以賽代練的模式,加深學生對精益建造思想的認識。
四、結語
上述以建筑行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表明當前行業發展急需精益建造人才。而當前西部地區大部分高校工程管理專業教學存在專業定位不準確、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師資力量薄弱、教學實踐平臺短缺四大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文章提出:以需求為導向,培養精益建造人才;調整課程結構,加大學業挑戰度;設置雙向導師制,強大師資隊伍;建設教育實踐平臺,強化實踐水平的四個建議。望能通過本文所述的建議,推動精益建造在我國西部高校工程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的發展,利用新理念及技術提高我國工程管理專業人才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有官.淺析裝配式建筑的優缺點[J].山西建筑,2018,44(16):234-235.
[2]張利生. 基坑工程事故原因分析與控制[A]. 《建筑科技與管理》組委會.2017年3月建筑科技與管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建筑科技與管理》組委會:北京恒盛博雅國際文化交流中心,2017:2.
[3]謝華.高大模板支撐體系的施工技術[J].建材與裝飾,2019(13):32-33.
[4]李麗萍,王怡,楊東紅.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價值工程,2012,31(17):240-241.
[5]程志輝,宋麗偉,李慧哲.工程管理專業實踐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2011,31(Z1):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