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蓓蕾
摘 要:習慣決定命運,良好的習慣是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低年級是文具丟失的重災區,也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通過孩子喜聞樂見的比賽,培養孩子整理文具,愛惜文具的習慣,往往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從日常教學現狀出發,闡述如何通過系列比賽引導學生養成愛惜文具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比賽;愛惜文具;行為習慣
一、問題提出:低年級學生不懂亦不會愛情學習用品
去年9月,筆者接任了一年級的班主任。仍記得任教的第一天,就從孩子們手中接過了一堆撿自教室的各色鉛筆、橡皮擦等文具。于是在教室里放置了一個盒子,讓孩子把撿到的文具放進去。有丟失文具的,也可以到里邊找一找。幾天過去,盒子已經裝滿,盒子中的文具,絕大多數來源于自己班級的教室,可奇怪的是幾乎沒有一個孩子前來認領。
經過觀察和了解,終于找到了問題的答案:1.許多孩子不會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品,也并不真正知道自己有多少文具,丟失了也沒有察覺;2.現在孩子家庭條件都比較好,許多家長買學習用品,不是一支筆,一本本子地買,而是成打成套地買,遇到孩子丟失了文具,就給新的;3.許多孩子使用的鉛筆是同一樣式的,即使丟了,也不容易從盒子里的鉛筆中辨認出自己的。
二、問題攻克:學生家長兩手齊抓,循環比賽養成習慣
比賽是低年級孩子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通過設計了一系列的比賽活動,在比賽中落實愛惜文具的習慣養成教育。
(一)賽前準者
1.教會孩子整理
某節課上,老師對一年級的孩子布置任務:“把課桌上的筆袋和書放整齊?!苯Y果很多孩子是茫然的,他們并不知道怎樣算整齊了。可見許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對于孩子來說,不一定清楚。所以第一步,教師要帶領孩子一起把文具盒及書包里的學習用品整理一次,讓孩子明確每一樣學習用品應該擺放在哪個位置。
2.尋求家長幫助
聯系家長,進一步了解和說明在日常學習中發現的問題,和家長達成共識,將接下來的一段時間班級的行規重點確定為:“愛惜文具”。請家長協助做好學生愛惜文具的思想教育,讓孩子認識到愛惜文具的重要性。
(二)比賽進行時
1.“我的文具我整理”
比賽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自己所擁有的文具及數量,以便定時檢查和整理,形成關注文具的初步意識。對自己的文具進行標注,為以后防止學生丟失文具的養成教育作好準備。
比賽具體操作:比賽前一天宣布比賽內容:每個孩子在文具盒中整齊地放置5只鉛筆,一塊完整的橡皮檫,一把尺子,并在上面標注自己的名字或學號。比賽時,達到要求的學生,在其文具盒上張貼“紅星”,整理得特別好的文具盒在班級中進行展示,并為孩子頒發“整理能手”獎狀。
2.“文具天天伴我行”
比賽設計意圖:經過前面“我的文具我整理”的比賽,學生已經明確了文具整理的要求和方法。這時,學生已經會對文具進行整理,雖然丟失的文具可以通過標注找到主人,但班級的地面上,還經??吹綄W生的鉛筆、橡皮擦等文具。于是我開展了“文具天天伴我行”這一比賽,在這一比賽中,著重培養學生珍惜學習用品的意識。
比賽具體操作:宣布比賽規則:比賽時間為3天。比賽伊始,每個孩子的文具盒中均為:5支鉛筆、一塊完整的橡皮擦、一把完整的尺子。其中鉛筆正常用完的可以要求家長再給一支外,其它不得再另行添加。比賽時間結束,文具盒中文具沒有缺失,橡皮擦仍舊完整,文具整理得整齊干凈的學生將獲得“珍惜文具示范生”稱號。
(三)賽后鞏固
習慣的養成是需要長期堅持,才能有效果的。所以在開展了前面的系列活動之后,隔一段時間繼續開展“文具天天伴我行”的比賽,并把比賽時間從3天延長為一周,從而鞏固養成的習慣。
三、成效反思:學會整理,養成愛惜文具的習慣。
這系列比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比賽期間,孩子丟失文具的情況幾乎沒有發生。和家長的溝通協作是取得這次比賽良好效果的保證。這次比賽前,老師和家長說明了比賽的意圖,并請家長配合,事先讓家長對學生說明學習用品不再輕松給予,嚴格執行“用完了再給,故意損壞的不算用完”。特別是橡皮擦,以往很多學生總喜歡把橡皮擦用尺子或小刀切著玩,或掰成一小塊一小塊的,這系列比賽后,這一現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比賽這一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迅速吸引了學生對學習用品的關注度,于是“愛惜文具”由一開始老師父母的被動要求,逐漸內化為他們主動的自覺性行為。經過幾次的鞏固和強化,現在學生養成了珍惜自己的學習文具的習慣,教室里也沒有了“無主文具”的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