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強
摘 要: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那么,數學將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所以在教學中應該注重數學與生活的應用教學,將數學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培養放在重要的地位上。
關鍵詞:數學應用意識;數學生活意識
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那么,數學將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所以在教學中應該注重數學與生活的應用教學,將數學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培養放在重要的地位上。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這句話是對數學與生活關系的精彩描述。《數學課程標準》也強調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 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趣味數學,體會到數學的魅力。那么,下面我就淺談一下學生應用數學意識的培養。
一、數學折射生活,培養學生應用能力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最終服務于生活。學生能從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這是學生已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研究問題,但研究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所以教師還應通過動手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真正做到生活聯系數學,數學為生活服務。 所以數學教學要緊緊把握這樣的理念:“數學應該順應人類學習的需要,走向生活、走向大眾,以開放的體系再現數學與大自然和人類千絲萬縷的聯系”。生活是數學教學的最好課堂。因此,我在教學 “百分數——利率的問題”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利用零錢去儲蓄所存、取,計算一下利息。這不僅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相聯系的意識,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在生活中的節約意識,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及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知識不是枯燥無味的,而是身邊時時刻刻都有數學陪伴。這樣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生活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切身存在,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思維來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就把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讓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生活。
二、感受生活數學,讓數學生活化,從而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來源于生活,新教材更體現這一點。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孩子留心觀察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同時有目的地開展一些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觀察生活的環境和機會,讓學生從中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的積累,讓數學問題生活化。在教學“線段”時可設計這樣的一個問題:將彎曲的道路改道,怎樣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從而總結成公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樣就讓學生把生活問題用數學方法來解決。同樣許多應用題的教學、計算教學都能夠從生活中找到原型,但在傳統的教學中卻忽視了這一點。因此學生普遍感覺數學知識抽象,難學,同時教師也覺得難教。所以只有孩子觀察生活,找到生活的原型,孩子的學習興趣才會濃厚,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才會提高。
三、課外知識拓展,作業設計生活化,強化學生的數學生活意識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主渠道,課外活動及作業是培養學生數學生活意識的必要補充。數學知識的學習僅滿足于課堂教學實踐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將課堂與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將課堂上的知識拓展到課外,采用多種形式,為學生創設無限的課后應用知識的空間。如:(1)小調查形式。學了統計知識后,可讓學生調查家庭每月消費情況,再繪制成統計圖表,從中了解消費的支配情況,以便做出合理調整。調查自己家里每個月的水電費的支出情況,計算一下這個月比上個月節省了百分之幾還是增加了百分之幾。(2)小論文形式。學了利息的計算之后,讓學生通過調查利率,對比計算同樣的錢,是存入銀行還是購買國債得到的利息多或存入的方案等。
當然,小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提高和發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絕非靠講幾節數學應用專題課所能解決的,不要期望在一兩次的解決問題中就能培養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不斷積極的創造條件,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創設生活中的數學情境,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來幫助學生學習,組織學生有興趣地思考學習,鼓勵學生善于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總之,數學問題解決的方法很多,它們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差別,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生活實際,抓住典型事例,教學生思考方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使學生發現生活數學,喜歡數學,讓數學課堂教學適應社會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數學生活”意識,真正地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把學到的數學知識為生活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