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
摘 要:通過畫,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讓思維看得見;通過話,讓學生動口表達、動耳傾聽,讓思維聽得見;通過化,讓學生專心致志,動腦思考,讓思維活躍起來。這三個"hua"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只有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腦、心、眼、耳、手、口齊上陣,勁往一處使,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核心素養才能得到提高。
關鍵詞:畫;話;化;思維訓練
思維是人腦借助于語言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應過程。這種間接反映,是指人腦通過通過其他媒介作用認識客觀事物,及借助于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推測未知的事物的過程。所以,思維是以感知為基礎的,但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對于小學生來說,思維是抽象的,甚至是空洞的,我們要讓抽象的思維變得形象,讓思維看得見,說得出,聽得見,這樣思維才能活躍起來。
一、畫——讓思維看得見
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形無數時難入微,數無形時難直觀,數形結合百般好,隔離分家萬事休”。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以形畫數,以數表形,以數想形,在轉化中建立形。新課標中提到:“運用圖形形象地描述問題,利用直觀來進行思考。”幾何直觀本質上是一種通過圖形所展開的想象能力,是學生抽象思維的支柱,能化難為易,讓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畫圖,有助于提高抽象思維能力,能教給學生重要的數學思想,如數形結合思想、對應思想、建模思想、轉化思想等。
(一)畫直觀圖。小學生難以直接把握抽象的概念,利用形象的圖案和圖示來表示數學概念,代替傳統的文字描述,更利于學生接受、理解和把握。能讓學生從視覺上感知數學,逐步積累,慢慢形成抽象的認識。
(二)畫線段圖。通過畫線段圖可以將題目中隱含的數量關系形象直觀地表示出來,便于學生理解題意,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對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有很大的幫助。學生借助“線段圖”能建立數學模型,把握數學對象,進行數學思考。
(三)畫思維導圖。江西省特級老師李保偉說:“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導圖是思維的工具”。他說:“思維導圖可以幫助我們進行結構化思考,進行序列化解讀,在我們解題時,能夠幫助我們以題促思,以思促題,在復習時可以利用思維導圖進行知識整理。”此外,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訓練學生畫集合圖、平面圖、立體圖、分析圖、思路圖等。
二、話——讓思維聽得見
這里的話,指的是口頭語言表達,數學思維是語言表達的重要基礎,語言表達是數學思考的“直觀”體現。“只有想得更明白,才能說得更清楚;只有想得更全面,才能說得更完整;只有學生想得更深刻,才能說得更精彩。”
(一)找信息,提問題。把生活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方法。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數學信息,去掉事件的敘述和無關的信息,再用數學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發現信息后,我們還要引導學生會提問題。提問題的主體既包括老師,也包括學生。首先,老師應該提煉出核心問題,引領數學學習,驅動數學思考。其次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有了強烈的問題意識,才能提出富有啟發性和獨特新穎的問題,思維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二)明道理,懂方法。說理訓練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有利于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學會并掌握思考方法,優化解決問題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尋求解題途徑,在有理有據的敘述過程中能培養思維的邏輯性,能用學到的方法解決類似的問題或者相近的問題。能發現知識之間的聯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明白它們之間的關系、聯系和規律等本質特征。才能達到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三)說過程,談反思。在教學中,要精心組織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出來,把知識的獲得過程與培養語言表達能力有機地結合。完整地解答題目后,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把結果放到題目中進行驗證。
三、化——讓思維動起來
(一)轉化。簡單地說,轉化就是將“新知”轉化為“舊知”,將復雜的問題轉化為簡單的知識,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直觀的概念。在學習幾何時,可以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梯形的面積公式,圓的面積公式。在學習代數時,通過轉化可以將運算分解,用簡單的運算完成較復雜的運算。
(二)變化。在教學中,我們要善變,借助于變式設問、一題多變、一題多解方式等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和類比,掌握數學的本質,克服思維的膚淺性、盲目性和狹隘性等,開拓解題思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達到變中抓不變,以不變應萬變的效果。利用變式的時候一定要遵循孩子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要在孩子已有知識基礎上進行變化,哪些時候變,怎么變,變了有什么作用?老師一定要有充分的預設和措施,要做到萬變不離其宗。
(三)優化。“優化思想”在小學教材中處處可見,如計算教學中有“算法優化”、解決問題教學中有“策略優化”,統計教學中有“統計方法優化”等等。除此之外,在思維訓練的內容中,有排列方法的優化(組成不同的多位數)優化,有運籌對策論(沏茶、烙餅、田忌賽馬等)……。
(四)化解。在教學中,我們巧妙設懸念,故意設置障礙和疑問,產生認知沖突,讓學生產生化解矛盾的沖動的沖動,去認真思考,探索創新。
(五)化錯。化錯教學是華應龍老師提出來的,化錯就是把學生的差錯融化為一種教學資源,相機融入后續教學過程,“化腐朽為神奇”,變“事故”為“故事”。“融錯”更要注意的是“差錯”在教學中的隨機融入,自然生成,敏銳發現差錯背后的意義。充分挖掘并利用差錯資源的多方面價值,從而培養學生敢于試錯、直面錯誤、超越錯誤的求真人格,將教學活動引向心靈深處。通過畫,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通過話,讓學生動口表達、動耳傾聽;通過化,讓學生專心致志,動腦思考。這三個方面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只有成為學習的主人,腦、心、眼、耳、手、口齊上陣,勁往一處使,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核心素養才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