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斐琳 陳改平 邱鳳梅 張麗萍
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筆者采用艾灸杯穴位刮痧干預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SHS)患者32例,療效滿意?,F介紹如下。
選取2016年6月~2018年9月本院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Ⅰ期、II期患者63例,均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中腦卒中診斷標準[5]和《中國康復醫學診療規范》中SHS的診斷標準[6],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1例,男9例,女22例;年齡67.19±6.48歲;卒中恢復期25例,卒中急性期6例;SHSⅠ期15例,Ⅱ期16例。觀察組32例,男11例,女21例;年齡68.31±8.52歲;卒中恢復期27例,卒中急性期5例;SHSⅠ期16例,Ⅱ期1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2.1 對照組:采用對癥治療+康復訓練治療。對癥治療包括改善循環、止痛等;康復訓練包括正確體位擺放+運動療法,統一由康復師完成,每日1次,每次45分鐘;運動療法采取上肢關節主動被動運動、上肢隨意運動易化訓練、Bobath握手訓練和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艾灸杯穴位刮痧法。先對患側上肢及肩部皮膚評估后用艾葉精油涂抹,艾灸杯內插入4cm長艾條(艾江山牌3年純艾)點燃,一手持杯在肩髃、曲池、外關、合谷、肩髎5穴來回刮動,力道先輕后重,由上往下,從里到外,以患者感到舒適,皮膚變紅出痧為度;期間每2~3分鐘更換穴位,共30分鐘,每日2次,連續治療2周,根據舌苔、脈象辨別病人虛實,決定刮痧的手法輕重。瀉實補虛的原則是:輕為補,重為瀉;頻率慢為補,頻率快為瀉。
3.1 療效標準:采用長海痛尺0~10數字疼痛量表評價患者的疼痛程度與性質;采用公分軟尺測量手背周徑評價手腫脹程度:與患者健側手比較,周徑差>1.5cm計6分;周徑差為1.0~1.5cm計4分;周徑差為0.3~0.9cm計2分;周徑差<0.3cm計0分。
3.2 兩組治療結果比較:見表1。
表1 各治療期疼痛評分、手背周徑腫脹評分比較(±s,分)

表1 各治療期疼痛評分、手背周徑腫脹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32 31疼痛評分 手背周徑腫脹評分干預前3.53±1.08 3.65±1.08干預1周1.88±0.83*3.26±0.86干預2周0.59±0.76*2.19±0.83干預3月0.06±0.25*0.84±0.69干預前3.94±1.64 4.00±1.63干預1周2.47±1.37*3.84±1.64干預2周0.63±1.07*2.81±1.22干預3月0*1.00±1.13
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屬于中醫學中“痹癥”“偏枯”等范疇。運用艾灸杯刮痧法是中醫學頗具特色的外治法之一,杯身以活瓷為材質,杯口專為刮痧設計,杯內有艾條固定針,將艾條插入艾灸,點燃后用杯緣在患部和腧穴來回刮痧,杯身凸起的乳珠可以做推拿熱療,使藥力和熱力同時自體表毛竅透入經絡、血脈,可刺激肌膚,開啟腠理,溫經通絡,祛瘀消腫,通痹止痛,促進患肢的氣血運行,激發經絡之氣,使藥力直達病所。刮痧穴位中肩髃、曲池、合谷屬陽明經穴,故陽明經氣充盛則氣血充足,筋脈得以濡養則筋脈柔軟,關節滑利,運動靈活;外關、肩髎屬手少陽三焦經穴,肩髎穴定位于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時,在肩髃穴后寸許凹陷中,主治臂痛,肩重不能舉。因此,艾灸杯穴位刮痧法是集推拿熱療、灸療、刮痧與穴位的相互影響而發揮整體綜合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