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墨

前段時間,“富養”老人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很多老人為小輩買東西時,幾百元的玩具眼都不眨一下,輪到自己卻是節衣縮食,打個車都舍不得。
當滿世界都在談如何“富養”孩子時,卻甚少有人想到“富養”老人。老人究竟要如何“富養”?很多人認為讓老人吃好住好就行,其實老人的精神生活更需要“富養”。
多數老人都有這樣的習慣,寧可自己吃得差點,住得差點,但對子女在物質上的要求可謂百依百順。
在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河濱街道某小區內,記者了解到這樣的事:今年57歲的徐阿姨退休在家,主要幫兒子帶孫子和孫女。為了孩子們的日常營養需求,徐阿姨經常買魚和蝦做給孩子吃,而自己和老伴卻常常吃稀飯和咸菜。一次為了去更遠的菜市場買到便宜的蝦,她騎電動車與一輛私家車相撞,造成左腿骨折。
當徐阿姨聽說兒子要請保姆照顧孩子,擔心孩子受委屈,她急忙出院在家休養,要在家里幫忙照看一下。
兒子住著三室一廳,而自己和老伴卻租房子住。住在宿豫區中通名仕嘉園的劉先生,曾經多次要把父母接回家中,但父母執意不肯,主要是因為樓層太高,平時爬樓太累了。劉先生沒有辦法只得在附近找了一間民房,讓父母搬了進去。
年紀越大,生活越節約。這似乎成了老年人的“通病”,他們對物質生活的要求不高,舍不得吃穿、玩樂,但只要子女們一開口,便會傾囊而出。也有的老年人對子女雖然不是很大方,但對自己也非常“苛刻”。總而言之,就是喜歡將錢積攢下來存銀行,而不是拿去理財或是消費。
從旅行社選擇,再到出行必帶品,市民陳先生為了這次旅行花費了大量心思。其實,這是陳先生為自己父母準備的旅行,旅游的目的地是以前父親當兵的地方。
“小的時候經常聽父親回憶當兵時的場景,尤其是介紹哈爾濱的冬天特別漂亮。父親退伍已經快三十年了,但自從退伍后就再也沒回去過,所以我打算讓父母到哈爾濱旅游一次。”陳先生說。
為了這次旅游,陳先生的愛人還特意去戶外用品店買了兩件沖鋒衣以及運動鞋,臨走的時候更是在行李中偷偷塞了5000元。“父母旅游一趟,整個人都有了變化,一路上的見聞成了母親最大的談資,逢人就介紹自己玩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雖然老人一直說花了不少錢,卻沒有買什么東西,但內心還是很滿足的。”陳先生笑著說,他決定以后每年都安排父母旅游一次。
對于“富養”一詞,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其實很多層面上指的是精神“富養”。因此老年人“富養”自己,除了在物質上要盡可能滿足自己外,在精神上要懂得釋放自己,同時要積極培養興趣。
“平時看到父母省吃儉用,所以每個月我都會給他們一些零花錢,讓他們去買點吃的穿的,可是他們都把錢省下來了。所以我就把錢‘變成’超市卡、快餐卡,告訴他們不用就過期了,讓他們能夠吃點好的。”在采訪中,市民張先生說出自己“富養”父母的方法。
讓父母吃好住好,并不是真正的富養。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的孤獨感會越來越強,對于他們精神生活應該格外地關注。“其實子女也要給父母創造‘富養’的條件。平時生活中,多關心老人,不僅在物質上要給他們一些照顧,精神上也要讓他們有老有所依的感覺,切不可對他們不聞不問。” 宿遷市第三醫院精神科醫生張九英表示,尤其是在外地的子女,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打電話或是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帶去慰問等等,這些對老人來講,都是極大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