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現明
(林州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林州 456550)
我國是世界上養豬及豬肉產品消費較高的國家之一,生豬的存欄數量以及育肥豬出欄的數量、豬肉的產量、豬肉的消費量均位居世界第一。近些年來,規模化養豬場通過優良品種的選擇以及設備的技術革新,養豬水平已經在很大方面得到了提升。但是在規模和養殖量提高的同時,疫病流行風險也大幅度升高,尤其是近年來的豬偽狂犬病流行,給生豬規模養殖場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為了確保生豬生產安全,我們在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來一條豬偽狂犬病凈化的措施,希望對養殖場的疫病凈化提供有益參考。
根據生產實踐經驗,結合國家疫控中心《規模化養殖場動物疫病凈化創建場評估標準(試行)(2017版)》規定,要想使豬偽狂犬病達到凈化,首先就要建立明確的豬偽狂犬病凈化標準,建立了凈化標準也就確定了凈化目標,之后的所有工作就要圍繞這一標準開展,尤其是編制凈化工作方案、制定檢測計劃,都要圍繞凈化目標開展。
根據免疫學原理,結合臨床實際,我們認為符合下列條件可認定為免疫無疫。
(1)經產母豬和后備種豬全檢,豬偽狂犬病病毒gB抗體合格率要符合免疫標準,陽性率不得小于90%;
(2)生產母豬和后備種豬、種公豬全檢,豬偽狂犬病病毒gE抗體檢測不得發現陽性個體;
(3)連續兩年以上無臨床病例;
在免疫無疫基礎上,逐步退出免疫,停用疫苗后符合下列條件視為達到凈化標準:
(1)所有種公豬、種母豬和后備種豬全檢,豬偽狂犬病病毒抗體檢測不得出現陽性個體;
(2)停止免疫兩年以上,無臨床病例;
根據各養殖場實際,結合免疫學原理和多年凈化工作實際,經實踐中不斷調整和完善,我們已形成了比較固定的凈化技術路線,具體技術路線如下(圖1):
2.2.1 合理分群 首次檢測前要對豬群進行合理分群,并嚴格隔離各類豬群,避免全體之間相互感染。根據我們在凈化工作中的經驗,我們一般將豬群分為生產母豬群、后備種豬群、種公豬群、保育豬群、育肥豬群等5個區域。
2.2.2 確定檢測重點 種豬是全場生產的基礎。建立了健康的種豬群才能保證整個豬場的正常生產,因此種豬群是凈化工作檢測的重點。種豬群包括生產母豬群、種公豬群、后備種豬群三個群體。
2.2.3 生產母豬群的首次檢測 野毒感染較嚴重的豬場在首次對生產母豬全面檢測時會檢測到較多的陽性豬,如豬群陽性率超過10%,全場凈化難度將會非常大,建議整體淘汰,重新引種,并在引種前進行檢測,確保引進全陰性種群。野毒感染比例較低的豬場(感染率低于10%)具備基本的凈化基礎,可在對生產母豬群全面檢測后立即淘汰全部陽性個體,對生產母豬群采取高密度免疫措施,保證陰性豬群不再發生新的感染,全群感染面不再擴大。
2.2.4 種公豬群的首次檢測 俗語云,“母豬好好一窩,公豬好好一坡”,可見公豬質量對養豬生產影響極為關鍵。因此,對種公豬的檢測不僅要全面檢測,而且要加大檢測頻次,確保種豬健康無疫,確保不通過靜夜傳播豬偽狂犬病及其他動物疫病。在凈化工作開展之初,種公豬每季度普檢一次,連續兩次普檢無陽性個體后每半年普檢一次,直至全場種公豬、種母豬、后備種豬群全部為陰性后每年篩查一次,之后實行按比例抽檢。
2.2.5 后備種豬群的首次檢測 對現有后備種豬群實行全面檢測,嚴格淘汰陽性個體,淘汰陽性個體后對全群后備種豬進行豬偽狂犬病強化免疫。對新引進的后備種豬群,入場前要全面篩查一次,全群陰性方可入場,入場后在隔離舍隔離飼養30d以上,期間強化免疫豬偽狂犬病疫苗,隔離期后再次全面檢測仍為陰性,方可混群飼養。
2.2.6 保育豬群檢測與管理 保育豬群要嚴格分區飼養,不得和種豬群有人員和物流交叉,不得逆向轉群(一旦轉入保育舍,只能在保育舍飼養或向育肥舍轉群),避免對種豬群造成感染。對擬選擇后備種豬的保育豬分圈舍進行檢測,后備種豬只從偽狂犬gE 抗體全陰性的豬群中選擇。
2.2.7 育肥豬群檢測與管理 原則上外觀健康的育肥豬群不再進行實驗室檢測,但要絕對做到分區飼養,不得和種豬群有人員和物流交叉,也不得逆向轉群。一是盡可能降低檢測成本,減少工作人員勞動量;二是育肥豬很快要出欄,無論是否感染都要統一銷售出場,也盡可能減少對生長的影響,盡可能早日出欄。
2.2.8 陽性豬的處置 無論是哪個群體檢測到的陽性豬,均需立即淘汰,嚴格處置,避免感染面繼續擴大。淘汰后的陽性豬所在豬舍要全面清洗、消毒。

圖1
首次全面檢測后,已對檢測到的陽性豬進行了淘汰處理,作為假定健康群繼續飼養,但仍有可能存在檢測窗口期未能檢測到的陽性豬或在飼養過程中發生新的感染,因此,需要在一定時間內進行二次檢測,以盡快發現潛伏的陽性個體,徹底清除傳染源,為凈化工作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基礎。二次全面檢測要合理確定檢測時間和檢測方法,既要做到全覆蓋、又要與生產節奏匹配好,做到不影響生產。
2.3.1 生產母豬群的二次檢測 生產母豬群首次檢測后,根據生產節奏安排,每批斷奶后集中檢測,基本在6個月內所有母豬均能生產一次,因此,生產母豬在首次集中檢測后,6個月內均進行了二次檢測。
2.3.2 種公豬群的二次檢測 種公豬是養豬場內的“關鍵少數”,該群體個體數量雖然少,但影響巨大。因此,對該群體應加大監測力度,提高檢測頻次。在生產實踐中,我們對種公豬群間隔3個月即進行第二次檢測。
2.3.3 后備種豬群的二次檢測 后備種豬群在保育舍(或入場前)已經過基礎篩查,隔離期結束后又進行了全面檢測,故二次檢測安排在正式轉入生產母豬群或種公豬群前進行。
2.3.4 保育豬群和育肥豬群監測管理 隨著時間推移,保育豬、育肥豬逐漸長大、出售,因此,保育豬群和育肥豬群以臨床檢查為主,沒有臨床癥狀不再進行實驗室檢測,6個月后,新轉入的保育、育肥豬都是陰性種豬生產的后代,只要搞好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得當,一般不會再發生新的感染。
經過兩次全面檢測后,豬群已處于全陰性狀態,但仍然不能放松監測和管理措施,要制定合理的監測計劃,對所有豬群開展分批次抽檢,以鞏固前兩次檢測成果。
經過兩次全面檢測,所有群體已經成為假定健康群。為了防止有漏網之魚給全場豬群造成危害,還要根據監測計劃對所有豬群開展有計劃的抽樣檢測,已盡早發現潛伏的陽性個體,將危害降到最低程度。總體原則是在種母豬一個生產周期內抽樣比例不少于30%,一年內該群體檢測樣本比例不低于群體總數的50%。如在抽檢中發現某個群體有陽性個體,則對該群體按照原來的普檢措施進行嚴格檢驗,直至連續兩次全面檢測全陰性后再恢復抽檢措施。連續兩次抽檢為全陰性的群體,每年按照30%的比例對生產母豬進行抽檢,對種公豬每季度抽檢30%,確保每年普檢一次。
3.2.1 強化免疫 提高群體免疫力,保護已經得到初步凈化的群體成員的個體和群體免疫力,保護易感動物不受感染。
3.2.2 加強消毒 消滅環境中可能存在的病原體,阻斷和消除傳染來源。
3.2.3 人流物流嚴格控制 所有進入場區的人員、物流要嚴格管控,尤其是進入生產區的物品要消毒、人員要洗澡并更衣。避免物流和人員成為傳播媒介,阻斷場區內外傳播的途徑。
3.2.4 各項制度落實到位 生物安全方面的各項制度要切實落到實處,不走過場。如門衛管理制度、消毒管理制度、健康巡查制度等,技術層要定期總結分析各項制度,及時堵塞制度漏洞。
3.3.1 領導(指揮)機構 負責整體凈化工作的協調,既要協調場內各部門、人員之間的關系,又要協調場區內外人員、客戶和官方機構方面的關系,確保廠區內各部門之間互相配合,高效工作,確保場區內外工作協調,確保生物安全體系的正常運轉。
3.3.2 質量體系 質量體系就是質量標準,各場要根據本場實際,制定各階段生豬生產的質量標準,讓所有生產環節有章可循。
3.3.3 制度體系 制度體系就是為了保證質量體系目標而制定的保障措施,各部門、各工位、各環節必須遵循制度辦事,才能保證最終生產的質量標準。
3.3.4 操作規程 操作規程就是為了保證生產出合格生豬產品而必須采取的操作標準和必須遵守的操作程序。
經過至少一年以上的連續多次檢測,淘汰陽性個體之后,經強化免疫,gB抗體合格率達90%以上,連續兩次抽檢未發現gE陽性個體,視為達到免疫無疫標準,即疫病凈化創建場標準。
達到免疫無疫標準的豬群,在采取可靠生物安全措施的前提下停止對凈化病種的免疫措施,為疫病凈化場創建創造條件。
在停用凈化病種疫苗的同時,對其他暫不具備凈化條件的病種仍然采取原來的免疫防止措施,并切實搞好消毒和生物安全措施的落實,以免因其他病種的爆發給豬場造成損失,使前期的疫病凈化工作努力落空。
再好的品種都要通過良好的飼養管理才能發揮出最好的效能,也就是常說的“良種良方配套”,任何規模的養豬場,只有嚴格規范的飼養管理配套才能發揮全場各部門的潛能,產生最好的經濟效益。
停止免疫后,配合持續不斷的抽檢,全部群體在連續兩年時間內gB抗體和gE抗體全部陰性,視為達到凈化標準,可以按照規定申報國家疫病凈化示范場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