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鳴 王 湘 楊 旭 胡 輝 白 玲
(懷化職業技術學院,湖南懷化 418000)
黃白痢即黃痢、白痢的合稱,是指因大腸桿菌在腸內定植、繁殖、產生毒素而引起的一種腸道急性傳染病,發生與母豬本身帶菌、環境因素、營養缺乏等多種因素相關,仔豬由于胃腺功能發育不完善、對疾病抵抗力低下,極易發生黃白痢。仔豬黃痢即指大腸桿菌病發生于仔豬出生后數h至7d,發病率、死亡率分別高達50%、30%[1],仔豬發病后主要表現為糞便性狀為黃色漿狀稀糞,伴有腥臭味、食欲低下、精神不振、消瘦;仔豬白痢即指大腸桿菌病發生于10~30日齡的仔豬,發病率、死亡率分別為30%、5%[1],仔豬發病后主要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多、糞便性狀、顏色改變。黃白痢的發生不僅會影響仔豬正常生長發育,嚴重者會導致其死亡,給養殖戶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近年來,中獸藥以安全性高、不會產生耐藥性等優勢逐漸在動物疾病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本文就對馬針顆粒的藥理作用以及在仔豬黃白痢中的治療作用進行探討,內容如下。
觀察對象為我市某畜牧獸醫站在2018年3月~2019年3月間收治的80頭仔豬黃白痢,均為大腸桿菌感染所致。研究組40頭,其中黃痢16頭,平均日齡(5.0±1.2)d;白痢24頭,平均日齡(17.3±3.7)d。對照組40頭,其中黃痢19頭,平均日齡(4.7±1.5)d;白痢21頭,平均日齡(18.0±4.2)d。根據治療方法差異將仔豬分為2個不同組別,兩組仔豬各項基本資料對比差異均衡(P>0.05)。
對照組給予抗菌、止瀉、補液等基礎對癥治療。給予慶大霉素口服治療,4-8mg/(kg.bw);2~5g鞣酸蛋白內服;并給予葡萄糖生理鹽水口服,改善仔豬脫水癥狀。1d/次,連續用藥2~3d。
研究組同時給予馬針顆粒(由華北制藥集團動物保健品有限責任公司提供)灌服治療。給予1.0g/kg.bw灌服治療。1d/次,連續用藥2~3d。
對比兩組仔豬治療總有效率。治愈:仔豬糞便性狀、排便次數恢復正常,食欲良好,精神狀態正常;有效:仔豬糞便性狀有所改善,排便次數明顯減少,食欲及精神狀態有所恢復;無效:仔豬癥狀未見明顯改善、加重或死亡。治療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研究組治愈率(57.50%)、總有效率(90.00%)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馬針顆粒屬于中藥制劑,主要提取馬齒莧、三顆針兩種中藥藥材的有效成分制成,其中馬齒莧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涼血止血、止痢、殺菌消炎的功效,現代藥理學認為馬齒莧中包含的多種有效成分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等多種細菌均具有較顯著的抑制作用,還具有抗病毒、減輕炎癥、消腫止痛、增強免疫力等多種功效。三顆針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燥濕等功效,現代藥理學認為三顆針中所含的黃連素對結核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等多種細菌均具有抑制作用,能有效改善動物腹瀉癥狀;其提取物對促進動物生長、提高動物免疫能力具有積極意義。
本次應用馬針顆粒治療仔豬黃白痢,得出仔豬研究治愈率(57.50%)、總有效率(90.00%)均高于應用抗菌、止瀉、補液等基礎治療的仔豬(P<0.05),分析其原因為:以往臨床上常采用抗生素治療,但由于致病菌復雜,血清型多樣,容易產生耐藥性,單純使用抗菌治療,效果不明顯。中獸醫認為,仔豬黃白痢病因為濕熱邪侵襲幼畜,脾胃受損,疫毒侵襲臟腑,致腸道清濁不分,濕熱下注所致,而馬針顆粒具有清熱燥濕、止痢、抗菌消炎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家畜瀉痢、便血等證候。
綜上所述,馬針顆粒具有清熱、解毒、止痢等功效,能有效改善仔豬腹瀉、食欲低下、脫水等癥狀,降低仔豬死亡率,效果顯著。在獸醫臨床中主要應用于仔豬黃白痢(大腸桿菌)的防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