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杏芬
百色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特殊革命紀念文化,現有的保護與利用方式較為被動單一,互動性、參與性、體驗性不足,與城市風貌塑造、旅游產業的互動發展不足,未彰顯其應有的價值。本文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綱領性要求的基礎上,分析古城的肌理和構架,將古城保護、恢復與革命紅色資源整合,側重于從城市空間、城市運維的多層面角度,通過革命紀念、紅色文化、民俗文化旅游綜合體等若干項目的規劃,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魅力,最終實現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文化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綜合效益。
一是疏解老城區,促進新區的良性互動發展。打破各板塊間孤立式發展,均衡主城區各區域板塊的教育、醫療衛生、體教文衛等公共服務設施,實現城市各板塊之間資源共享、健康聯動的協調發展,強化并明確老城區定位,引導人流、產業、服務設施、物資、信息向城市新區疏散,實現各板塊之間健康聯動協調發展;二是深入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內涵,彰顯城市文化,以古城保護為載體,以深化革命紀念紅色文化為核心,對具有歷史價值的遺址及建筑進行恢復與保護,對百勝街、解放街兩個歷史街區進行保護,對風貌協調區建筑進行風貌改造和控制,打造亮麗城市名片,彰顯城市文化;三是以“古城恢復”為手段,挖掘古城文化、紅色文化潛力,實現文化和旅游結合的第三產業提檔升級。
百色擁有壯、漢、瑤、苗、彝、仡佬、回族等7個少數民族,是少數民族聚集地;擁有360公里中越邊境線,是喀斯特地貌大石山區和邊境地區;有百色起義紀念公園等紅色旅游資源,天坑、峽谷、原始森林等綠色資源;是具有嘹歌文化、繡球文化、黑衣壯文化、壯劇文化等壯民俗文化地區。
鄧小平、張云逸、韋拔群等同志組織領導的百色起義和創造中國工農軍第七軍,是中國共產黨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一次光輝實踐。百色是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的主戰場,軍民齊心,共戰邊境,維護了東南亞地區的和平。百色具有“西林教案”“一門三總督”“瓦氏夫人”(明代抗倭巾幗英雄)等豐富的民族革命歷史。

圖1 百色古城、紅城史記圖
據史料記載,百色古城建于清雍正八年,晚清時期水運便利,商貿活動頻繁,城區由古城內向外拓建至右江沿岸。目前,解放街片區保留著傳統的格局和歷史風貌,包含解放街騎樓、粵東會館、靈州會館、梁宗岱故居等歷史建筑,同時古城內散落保留了一些傳統風貌民居建筑。解放街、文明街、中華街、百勝街的城市街道肌理明晰,延續著老百色繁華的傳統打銀飾、棉胎、制衣館、燒烤、腸粉、甜吞、燉湯、涼茶等老字號商鋪。(見圖1)
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為基礎,編制古城保護和紅城研究的頂層設計:明確紅城提升的市域統籌目標;明確控制發展的古城保護目標;立足于城市歷史、民族傳統,充分挖掘紅色革命紀念文化,尊重歷史,延續革命精神;明確疏解老城區人口,優化老城區功能組織;明確老城區在整個城市發展中的功能定位為展示城市歷史文化、革命紀念文化的窗口;提升歷史文化與旅游發展相結合的第三產業,完善基礎設施,助力城市整體環境提升,創新城市歷史文化保護活力。
嚴格保護以粵東會館、靈州會館、清風樓等文保單位為核心的解放街、百勝街兩個歷史文化街區;挖掘城鎮化、工業化等體現社會發展進程的地段和遺留建筑,分析歷史價值,提出相應的保護規劃對策;考究百色古城歷史,挖掘百色本土居住文化、生活文化、民族文化、碼頭文化、會館文化等,適當恢復碼頭、古城城門、文廟等公共區域;對控制城區和風貌協調區域的整體環境進行改造;擴大全市域范圍內歷史文化資源利用,挖掘中越自衛還擊戰、“西林教案”、“明代瓦氏夫人抗倭”等革命紀念文化,古人類遺址、遺址文化、民族傳統紀念文化,整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傳習基地,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展覽的場館信息庫。(見圖2)

圖2 歷史文化資源分析圖
結合拉域片區、百勝片區、建新片區、城鄉片區、中山片區、百通片區等老城改造工程,研究中山橋頭農行、郵政、右江日報社、右江區第二辦公區、軍分區、百色中學、農行大樓等重要空間節點的征遷,為歷史建筑和公共服務場所留出公共服務空間;結合海綿城市,研究老城區六田溝、五小溝水系,綜合考慮河道行洪、泄洪,老城區防汛安全和水體景觀提升改造綜合問題;研究歷史文化街區通往濱河步道的通道,結合水上交通,與百通片、半公園片區形成三江口區域的核心景觀區域;研究老城區人口疏散,規劃公共停車場、旅游集散中心、排污官網、垃圾處理環衛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新增民俗文化展館、紅色文化場館、百色記憶館、百色城市發展歷程館、百色脫貧勵志館等具有百色特色文化的發展歷程展館,抓住優勢,突出重點展示百色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
片區交通及綜合服務設施配套不足的主要原因是該區域人口密度過高,學校、醫院等服務設施分布不均、過于集中,是老城區發展的歷史成因。結合新區建設和老城區有機更新,疏解老城區人口,將各重大公共服務設施外遷,形成合理的服務范圍,是解決老城區擁堵問題的關鍵。近期研究貫通江濱路、中山路、城北路的縱向交通,形成引導性的交通組織方案,主要以澄碧橋、百林橋、東合橋、那畢橋為主的進出老城主要交通干道。調整中山橋為輔助交通道路,主要以旅游大巴、非機動車、行人為主的橋梁。明確歷史文化街區步行線路設計及管理,形成核心區步行范圍。同時,統一考慮汽車站、火車站、高速出入口到各個景區、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交通組織路線,系統規劃旅游停車場、旅游服務設施,將5A紀念園、歷史街區、濱河風貌區等重要的節點串聯起來,研究建材機械廠、毛巾廠等老舊工業廠房等工業遺產的利用,結合恢復和改造7個碼頭,通過水上交通連接,形成良好的旅游環境。
明確古城保護,防止大拆大建,保護并延續古城生產經營特別是生活狀態,分析歷史街區和老舊街區空間格局、風貌、街區業態、現狀功能、建筑使用功能等,研究解放街、下崗街、文明街、百勝街等業態功能定位布局。通過實施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提升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市域紅城提升的整體優化項目;結合紅色教育,實施餐飲、創意、民俗文化、居住文化等文旅教產業為一體的業態優化提升項目;實施歷史文物、古跡、街區、建筑的保護及恢復項目;實施城市建制場館、名人場館、勵志館、扶貧館等特色紀念館;構架百色美食文化、休閑文化、場館文化、生活文化以及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等特色街區,引導和帶動可開發項目的落地,形成商、文、旅互動效應的具有傳統文化的商業街區。(見圖3)

圖3 古城現狀功能區劃圖
百色古城的傳統格局通過街巷、河流水系格局和道路名稱等進行識別,但遺存的歷史建筑數量較少,古城邊界已被破壞,通過恢復古城城門、廟宇碼頭、城墻等重要空間建筑,從空間格局上恢復完整的古城形制。保護并恢復民國時期中西合璧風貌建筑的解放街,提出古城核心區風貌改造手段,與建控區、協調區風貌控制,重點研究兩個歷史文化街區的建筑風貌與周邊區域銜接,提升改造解放街、下崗街、文明街。控制發展并整治整體風貌整治,對三江口區域提出給水、排水等基礎設施整治及完善,對建筑高度、建筑風貌等提出控制,為保護粵東會館、靈州會館等文保單位、文物創造良好的環境。(見圖4、圖5)
將百色古城功能定位為以紅色文化、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為核心的百色文化保育核心區與深度旅游體驗接待區,打造百色旅游產業地標。將百色起義革命紀念精神、百色歷史文化街區、百色12個縣區多彩壯民族文化融合,打造具有百色地域特色的多元文化旅游區。

圖4 古城資源分布圖
深入挖掘碼頭文化、會館文化、書院文化、商貿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飲食文化等歷史文化內涵;業態上以恢復傳統的手工業店鋪、老字號商鋪及地域特色鮮明的商業為主,避免商業同質化;整理市域范圍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紀念遺址等史記資料,形成系統展示百色12個縣區歷史文化、民族特色文化、居住生活文化、自然地質風貌等窗口,融合百色老城本地的居民生活文化、城市發展進程歷史,配合各種文化創意場館展示,打造百色大講壇,講好百色故事。
紅城百色定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圣地、全國紅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國民族風情觀光體驗城。
進一步挖掘百色起義內涵及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歷史,形成紀念展示區域,銘記歷史,講好百色故事。“紅城提升”應從整個市域范圍統籌考慮,系統考慮鄧小平領導的百色起義、中越自衛戰、明代抗倭巾幗英雄等豐富的革命紀念文化,形成主次重點分明,各具特點、獨具特色的紅城紀念體系。研究市域范圍內切實可行的提升方案,從革命紀念文化歷史資料的收集整理、展示展覽,重點突出特色文化,形成以百色市區和田東縣區域的百色起義和創造中國工農軍第七軍紅色文化精神文化為核心,反映靖西縣和那坡縣邊境中越自衛戰紀念文化以及瓦氏夫人等民族英雄抗倭的3條革命紀念文化主線。從城市出入口、重要街道、核心廣場、重點節點公園、河岸流域等方向入手,開展具有革命紀念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的風貌提升改造,強化民族特色的風貌景觀。研究城市山體和河道的提升美化;打造城市觀景平臺,形成城區的鳥瞰觀景點。

圖5 古城風貌控制圖
分析提出六大方面策略思考:一是提升百色紅城文化軟實力,圍繞百色起義及歷任中央領導對百色革命老區親切關懷等素材,通過聲光電、壯劇、歌舞表演等手段傳播紅色文化,實現空間載紅、游線串紅、故事敘紅、遺跡顯紅、產業興紅、風貌強紅,重溫《百色起義》,回顧中越自衛還擊戰的歷史等革命紀念事跡;二是城市建筑風貌上體現紅色元素與地域傳統建筑文化符號;三是城市開敞空間形成紅色文化展示的地標節點與廣場體系;四是城市道路系統選擇主要干道打造紅色文化氛圍展示廊道;五是城市產業策劃打造多個承載紅色文化的體驗休閑綜合體項目;六是城市標識規劃點綴具有傳統紅色系色彩的城市構成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