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義麗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9)25-0026-01
1.初讀,自學交流
課前,教師要精心設計教案和預學任務。教師可以讓學生至少瀏覽一遍課文,做好閱讀批注,并在小組內進行自學交流。學生可以在課上交流、分享自己的初讀體驗。例如: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初讀這篇課文有什么感悟;文章最精彩的地方是什么;你可以從文章中借鑒哪些寫作技巧;文章給了你怎樣的啟示;學習文章時存在什么困難和疑惑等。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初讀,獲得對語言和文學形象的直覺體驗,感受與理解現實生活和文學形象,初步體驗文學作品的語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學生通過初讀和充分交流,對課文有了初步的審美體驗,為課堂的探究體驗做了準備。課堂伊始,教師精心創設情境,激趣導入,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接著,教師檢測學生初讀的情況,可以請小組派代表分享初讀體驗,及時肯定學生的發現和感悟,對于學生有誤解的地方可以先記下來,在后面的環節再提出來讓學生探究體驗。
2.細讀,質疑問難
疑讀是教師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時需要注意的重要環節。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要求教師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批判性思維審視語言文字作品,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或者不同的意見。一開始,學生會手足無措,不會提問題或者提一些與文本學習的重難點關系不大,甚至不著邊際的問題。教師不可一味地否定學生,挫傷學生的積極性,要耐心地鼓勵學生,并做好引導,教會學生如何質疑問難、如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思路進行質疑問難。例如,針對小說類,教師可以教學生緊緊抓住小說的三要素和主題來提出疑難問題:小說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小說的情節是如何發展的?小說描寫了什么環境、有何作用?小說的主題是什么?……(列舉三四個問題即可)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由一篇文章的標題入手,進行質疑問難。針對簡單的問題,學生可以以生生互動的形式來解決。針對難的問題,教師可以將其作為下一環節要突破的重難點,讓學生共同探究體驗。學生通過細讀,能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能自覺地分析和反思自己的閱讀體驗,從而提高思維品質。此外,細讀還有利于學生增強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
3.研讀,探究體驗
這一環節是“讀寫體驗”課堂五步法的重點。教師和學生一起對上一環節梳理出兩三個主問題進行合作探究體驗。此環節學生已經明確目標,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組織學生進行互動探究,研讀文本,讓學生獲得更深的體驗。在研讀過程中,學生可以化被動為主動,探究和發現語言現象和文學現象,形成自己對語言和文學的認識,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堅定文化自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主問題再次回到文本細細研讀,并隨文圈點勾畫做批注。學生經過研讀,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觀點后,在組內進行交流分享。隨后教師可以讓小組派代表進行交流分享,其他小組進行互評,教師適時進行點撥、鼓勵和肯定。小組討論環節不能流于形式,教師要給每位組員分配好任務,注意組員的合理分配。教師可以嘗試設計一些閱讀單、思考單,或者是讀寫體驗助讀案、助寫案,這些教學用具具有創意和深度,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散學生思考的維度,讓學生學會在探究體驗中閱讀,在真實的閱讀中提高閱讀鑒賞能力。
4.精讀,讀寫結合
在讀寫體驗方面,學生除了通過閱讀文學作品獲得語言積累、提升思維品質、學會鑒賞品悟、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美感體驗之外,還應遷移到寫作方面,提高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學會表達與創造美。一課一得,教師要善于從文本中挖掘寫作的訓練點,由閱讀到寫作,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可以在寫作環節設計寫作手法借鑒、閱讀感悟、對某一文學現象和語言現象的評價等環節,以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有聽、說、讀的體驗,還有寫的體驗。如此一來,教師不僅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訓練了他們的寫作能力。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能通過閱讀的積累,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和觀念。“讀寫體驗”課堂五步法把讀寫結合起來,每節課都有閱讀和寫作的體驗,讀和寫不是平行獨立,而是有機融合。以讀促寫,以寫促讀,這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大有裨益。
5.延讀,拓展提升
語文學習從來就不能止于課堂,而要始于課堂,延至生活。“讀寫體驗”課堂五步法的最后一個環節就是,教師要引導學生由課內的讀寫體驗延伸到課外。教師在課堂上遠不止教一篇文章,應該由一篇文章延伸到一類文章,由一篇文章的閱讀延伸到整本書的閱讀,或者群文閱讀,由個體閱讀到群體共讀等。這也是新課標中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的要求。“讀寫體驗”課堂五步法通過初讀,自學交流;細讀,質疑問難;研讀,探究體驗;精讀,讀寫結合;延讀,拓展提升這五個環節,引領學生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都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從而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切實提高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