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要:未來以來,在互聯網+時代,教育界也正在經歷著由信息技術帶來的從理念到形式上的變革。如何讓新媒體技術服務于課堂,精準突破幾何知識教學難點呢?本文借助信息新媒體技術的充分演示、虛擬現實、等功能來精準突破幾何知識中的教學難點。
關鍵詞:新媒體技術;精準突破;教學難點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9)25-0127-02
數學中教學難點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已有的數學發展水平矛盾較突出的、在數學教材中所體現的教學目標和要求。通俗的講,就是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在數學教學中,突破難點是課堂教學的關鍵,涉及學生對知識本質的理解與掌握,是整節課的重要環節也是整節課的亮點之處,更是評價一節好課的主要指標。
如何在幾何教學中精準突破難點呢?首先,認真鉆研教材、正確理解教材、準確把握教材、根據學生已有認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精準突破難點的前提。數學知識有著本身固有的知識體系,往往是新知孕伏于舊知,舊知識是新知識的生長點。抓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找準切入口,使新知不新、難知不難,是精準突破幾何知識教學難點策略。而信息新媒體技術的使用能夠融合文字,聲音以及視頻,圖像等多元素。如:白板、幾何畫板、VR、移動終端等。使圖形更直觀,動靜結合,變抽象為具體,人機互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的同時,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學懂的內容。信息技術在精準突破幾何知識教學難點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就結合筆者幾年來使用信息新媒體技術的實踐經驗,來淺談小學數學幾何知識中教學難點的精準突破。
1.動態留痕,巧突難點
數學學科本來就較為抽象,一些幾何概念小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信息技術出現為原本枯燥的課堂帶來了生機。信息新媒體技術具有很多功能。其中“動態演示”是幾何教學中常用的一個功能。它滿足了幾何教學的需求,很好地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以往的教學,圖形在黑板上是靜止不動的,用作圖工具繪制出來的幾何圖形是沒有生命力的。想要探索圖形中蘊藏的秘密,只能靠老師講,學生想來實現。靜止的教學,掩蓋了知識的本質。信息技術的使用,可以給沒有生命力的圖形注入活力,想怎樣轉就怎樣轉,想往哪里平移就往哪里平移,想切就切,想補就補……學生在“動”中思,在“動”中悟,在“動”中探求知識本質。
例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以前教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都是用直觀教具操作來突破這一難點。根據平行四邊形易變形性,把平行四邊形框架推成長方形,然后再拉成平行四邊形。讓學生猜誰的面積大?結果學生很是糾結,因為在一推一拉的操作過程中,孩子的頭腦中沒有留下痕跡,學生只能看到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圖形的邊大小沒有變。所以這兩個圖形的面積一樣大。因為長方形的面積是長乘寬,所以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底乘斜邊。此刻,教師只能靠演說讓學生想象認可,在推拉的過程中,面積也變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不等于底乘斜邊。信息新媒體技術“動態演示”的使用就突破了這一難點。在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使學生很直觀的觀察到,在轉化過程中周長沒有變,而面積卻變了。
怎樣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在我的“靜默”下,學生們陷入了沉思。從數格子到動手剪、拼孩子們把平行四邊形都“變”成長方形。再出示對比不是沿高剪的例子,引導學生體會轉化時一定要抓住圖形間的特征和內在聯系。最后引導學生發現轉化前后的圖形間有怎樣的聯系?從而成功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等于底乘高。看著他們開始從困惑迷茫轉化為聚精會神的剪拼;從聚精會神剪拼變為驚訝欣喜發現;最后從驚訝欣喜發現換成自信驕傲展示。新媒體技術進入課堂,使數學課堂充滿活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探究欲望更加強烈,輔助教師解決了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內容,精準巧妙的突破了教學難點。
2.轉靜為動,攻克難點
北京版六年級下冊《圓柱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難點是建立空間觀念,使學生弄清圓柱側面展開是個長方形,即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傳統的教學,要么老師通過把圓柱體的外包裝盒剪開。看看展開后得到的是什么形狀的圖形。要么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親手做一個圓柱體。想你是怎樣做圓柱的側面的。再想長方形長和寬與圓柱體的側面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面積和圓柱的側面積有什么關系。雖然這些做法對突破難點起到一定作用,但卻不能很好地建立學生空間觀念,培養想象力。不能自然而然地形成側面展開的表象,對長方形長和寬與圓柱側面的關系也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信息新媒體技術VR的使用精準有效的攻克這一弊端。VR中文的意思就是虛擬現實。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能夠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仿真技術。它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多源信息,融合交互式的三維動態視景。認識圓柱側面展開圖時,三維的展現形式不但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而且有效的解決了平面上繪制立體圖形受其視角的影響給學生帶來的干擾。VR進入課堂,使整個學習過程形象化、直觀化,學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圓柱側面展開是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VR特有的沉浸感又讓研究內容活起來。更高維度會讓我們接受到更多信息,使學生身臨其境,通過多感官來深入理解。圓柱側面展開,有的是長方形,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是平行四邊形,還有的是不規則圖形,但是不規則的圖形可以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
在虛擬的場景中“做”比聽和說更能接受。交互功能3D課件的使用,學生可以在實際的動手操作中轉靜為動,在生生、師生探究中理解新知,攻克難題。
3.媒體演示,突破難點
基于“整體把握單元教學內容,讓碎片化的知識建立聯系”,嘗試設計了《平面圖形的高》一課。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高教材上都是以名稱的形式呈現的。作為刻畫圖形特征的一個重要的量——高,是運用特征探究面積的重要橋梁。為了讓學生理解高的概念,從學生熟悉的量身高比個子入手,感受個子高矮是一個人的重要指標,初步獲取高的感性經驗。為了凸顯高的本質屬性,從學生常見的與平面圖形相似的直觀材料中抽取出要研究平面圖形并引出高。此時利用白板對舊知識點進行連接。
aa
既可以讓學生感受知識的發展(通過推拉把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進行了相互轉化),又能讓學生領悟知識的統一(底和高都是相互垂直的,都是從一點向對邊引出的一條垂線)。通過交互式白板演示操作,溝通了新舊知識聯系,凸顯了高的本質。但各種三角形的高,還需要教師通過白板提供“動態想象”的探究材料。讓學生感受直角三角形的高就在直角邊上,從而破解了學生心中特殊高這一難點。并讓學生感受高還有可能是橫著的。
直角三角形直角邊上的高是“高”的概念有“內”向“外”拓展的重要橋梁。由此設計一組等底等高的各種三角形,是學生感受隨著頂點向右移動,高向著三角形的另一條變靠近,直到直角三角形的高與直角邊重合。利用交互式白板動態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高就是另一條直角邊。
接著,繼續用白板展示,讓學生想:如果直角三角的頂點繼續向右移動,會形成什么三角形?它的高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這又是一個新知與原有認知的沖突。通過學生談論交流猜想,到利用白板演示驗證猜想,學生對鈍角三角形邊上的高有了深刻的理解。原來,高可能是“豎著”的,也可能是“斜著”的,還可能是“橫著”的,有的平面圖形的高在圖形“里面”,也有的在圖形“外面”,但不管怎樣,都是與底邊相互垂直的。
在概念形成的關鍵點,學生學習的困難處。及時利用信息新媒體技術。讓學生的探究慢下來,給學生一個震撼。動搖學生“高只是在圖形的里面”這一認識。通過觀察、想象將頭腦中的記憶再次提取、重組、改造,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總之,發揮科技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讓信息新媒體技術更好的服務于課堂教學,更好的輔助教師突破幾何教學中難點,做到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董裕華.對數學教學難點的認識和思考[J].中小學數學(高中版),2009(Z1):6-8.
[2]李雪梅.淺談關于數字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學苑教育,2018(22):47.
[3]葉建華.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的課堂有效性提高的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18(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