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青
摘要:教師在教學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研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以學生為本、以問題為中心、以實驗探索為主要手段,把學生推到研究性學習的前臺,讓學生想、說、做、表達、自我評價,體會科學知識的真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研究;知識;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9)25-0189-01
初中階段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物理,這一階段學生的物理知識更多的來源于書本,有時來源于試驗,讓學生接觸到課堂教學的研究過程,能使物理教學產生更好效果,學生學習產生更大的動力。有目標的研究型學習能夠讓教師的教學更輕松,學生的學習效果更明顯。
傳統教學對學生思維啟發,技能培養重視不夠,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教學方式普遍存在。新思維,新方法很少在教學中反映,物理教材對現代科技,物理前沿知識反應滯后,缺少在現代工農業生產及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學習。如:宇宙探索、恒星演變、太陽能汽車、磁懸浮列車、CT、B超、磁共振等。物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科學創新精神,動手實驗的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由此,既要立足物理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思考,又要放手對現實生活和大自然現象進行探究和發現。
1.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以符合學生知識水平和能力為著眼點,以學科知識和生活知識為切入點
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疑問及思考探索。如:對重力加速度G=mg,思考g是否是一個定值,如果不是,加以實驗研究證明,這就是一個從學生知識與能力為著眼點,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實施途徑。又G=mg關于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學生學習后,仍沒有將這兩個物理量區分開,誤認為質量與重力只是等于9.8倍的關系,認為1千克=9.8牛頓是質量與重力的換算關系的錯誤。關于浮力的知識,浮力的大小與水深之間關系的理解以及前面學習液體壓強時,液體內壓強隨深度而增大,容易使學生誤認為浮力與水深也有關,及認為游泳時深水處比淺水處好游,這是因為深水處浮力大的誤解。有的學生由速度的定義式V=S/t把速度理解為只表示單位時間內物體運動的位移,而忽略了速度既表示運動的快慢又表示方向的變化兩方面的物理意義。教學中應了解和掌握學生頭腦中的前概念,因勢利導。通過動手實踐,有意識給學生設置疑問,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質疑,并給予指導,點撥,引導學生展開研究性學習,教師設置相關研究性學習的條件,可行性的途徑。通過動手實驗,用實驗事實去批判學生原來頭腦中的不正確認識,建立正確的概念,并逐步學會用學過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對實驗過程中的各種現象和問題加以創造性的思考和探討。
2.讓學生觀察現實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各種現象,并對其產生的疑問進行探索和研究
基于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其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活動和探究的范圍又有較大的局限性。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挖掘適合于其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的探究性題材,是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教師要利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各種機會,啟發學生提出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各種問題。從風霜雨雪等自然現象到動、植物的生長規律,從個人的衣食住行到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從校園環境布置到城市的建設規劃。結合所學的物理知識,都可以成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要鼓勵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從現實生活和身邊小事中尋找和提出有價值的探究內容和問題。如牛頓坐在蘋果樹下面,看到蘋果從樹上掉落到了地上,有些甚至掉落到了他身上。牛頓就由這么常見的現象產生疑問:蘋果為什么不掉到天上?為什么總往下落到地上?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實驗研究,直到發現了物理學中的重要定律:萬有引力定律。
3.物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
一種成熟的教學模式總是體現為若干具體的學習形式和教學方式。如教學《超重和失重》這一內容時,教師做演示實驗,學生做分組實驗:用細線懸掛起一個重物,使物體靜止,再把重物拿到一定高度后突然放手,重物會把細線繃斷,又讓學生看宇航員在“和平號”空間站中工作、生活的錄像片段。并認真觀察分析,注意與地面上人們的工作、生活情景比較。讓學生思考可產生些什么疑問?如:超重和失重現象存在的利弊?為什么懸掛物體的細線會繃斷?為什么空間站中的宇航員會飄來飄去?完全失重狀態和超重狀態對人的生理、心理有何影響?如何在地面上創造完全失重狀態來訓練宇航員?等問題。學習知識,必須要走理解掌握到應用發展之路。熟能生巧。學生必須參與說、寫、練的活動,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在日常教學時可更多的鼓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改變學生向教師“等、靠、要”的習慣,改變教師向學生“關、管、灌”的方式,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在能力,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多說、多寫、多練的機會,多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聯系、交流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和發展能力。
總之,物理課堂教學中采用“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主要是想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他們熱愛物理,喜歡用物理的角度來思考生活中的相關問題。進而達到培養他們掌握良好的學習研究方法的目的。也希望把這種良好的習慣引入到其它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注意到,要適當引導學生,而不急于給學生現成的結論,要讓學生自己動腦思考,讓學生進行獨立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解決不了的難點問題,最后才由教師幫助解決。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又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劉杰.李正滋.研究性學習的解讀與實施[M].云南:中國人事出版社,2003:88—91頁.
[2]余珠.中學物理教材分析[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127—130頁.
[3]楊林.云南師范大學成人教育[J].云南:《成人教育》編輯部,2004:40—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