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連慧
中圖分類號:G62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9)25-0234-01
目前,全國校園文化方興未艾,各地構建校園文化的研究如火如荼。因此,如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特別是構建以人為本的校園文化,把素質教育的內容融合于校園文化活動之中,已經成為提高學生素質的一種十分重要的方法和途徑。
那么,如何高層次地發展校園文化的管理內涵,使之成為一所學校獨特的精神風貌?本人認為,構建校園文化,要打好五張牌。現就將這五張牌詳述如下,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并就教于方家。
第一張牌是“特色牌”
有特色的東西才能打響,有特色的東西才具魅力,有特色的東西才具有生命。縱觀能打響的校園文化,幾乎都是有自己特色的東西。為此,我們構建校園文化,要善于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一套凸現本校優勢,體現校本意識,具有特有特色的校園文化。由德育處和少先隊大隊部設置一些活動的項目,根據教育發展的趨勢,依據人本發展理論,以學生為主體的校園特色文化活動圍繞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目標。
第二張牌是活動牌
校園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部分,是校園文化的載體,是校園文化最為直接的體現。校園文化要通過活動來樹立形象,讓活動來鼓勵士氣,鼓舞人心,擴大影響。也就是說,要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校園課外活動項目。具體如下三個方面:
1.開展以展示為主體的推廣周活動。如藝術周、科技周、體育周、等文化展示活動。
2.開展以關愛留守兒童為主的家庭教育活動,密切聯系學生家長,建立起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紐帶。
3.開展以教師為主體的校園競賽活動項目,制訂明確的培養計劃和方案,把開展“勵志杯”青年教師課堂比賽活動。同時結合學校師德建設工作條例開展師德師風講座,并且鼓勵教師多讀書、都好書,同時搭建舞臺,活躍教師文化生活,提升教師素質,陶冶教師情操。
第三張牌是環境牌
校園環境文化是指校園所處的自然環境、校園規劃格局以及校園建筑、綠化和文化傳播工具等方面形成的文化環境。促進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以各種生動活潑積極向上的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環境氛圍,促進校園活動文化建設:傳承歷史文化,弘揚時代精神,樹立文明新風,促進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校園的環境文化必須處處洋溢濃厚的育人氛圍。蘇霍姆林斯基說:“要使學校的墻壁也說話”,特色環境文化,正是要體現這種觀念。使我們的學生由此而進,如入健康藝術之鄉,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隨處都是藝術作品,使他們如坐春風,如沾花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之間受到熏陶,從始至終和優美、理智融合為。我認為,校園環境文化應以校園景觀文化和室內文化為主。只有這校,才能打造舒適的校園環境文化。
第四張是制度牌
優秀的校園文化不僅要有充實的內容,更應該有規范、高效、完整的組織管理系統和制度。簡而言之,我們要深化、整理完善規章制度,制定運作程序,匯編成冊,理順層次、規范程序、行而有據,形成依法辦事、民主管理、以德立校的運行機制。同時建立完善學生自主管理制度。建立愛護公物制度、公共衛生制度、綠化制度和校園養護責任制等等。同時,我們還應制定以人為本的管理辦法。學校的制度和特有的道德標準,必須強調嚴格執行,不論是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再完美的規章,一旦得不到嚴格執行,制度所蘊涵的價值觀,就如同草介朽木。
第五張是主題牌
開展一系列有主題的活動,讓主題成為校園文化的萬花筒。具體可設置如下:
1.普通教室是學生在學校的“家”,要讓學生愛上這個“家”,那一定要有吸引他們的地方,教室的環境布置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室的環境布置不僅讓教室變得美麗,更重要的是每一個版面都能以學生為主體,成為展示學生風采的一個平臺。
2.在閱覽室、電腦房、音樂室、美術室、實驗室等公用教室里設計套適合各室特點的宣傳圖文。
總之,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學校的體現,是也是師生文明素養、道德情操的綜合反映。我們相信,辦好這五張牌,再通過對以人為本的校園文化建設課題的研究,在學校的教育方法、教育內容和管理模式上摸索出條新路子,那么,我們的校園文化,一定能夠適應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的要求,從而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