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



摘要:偏誤現象是學習者在形成中介語時產生的普遍現象,本文旨在研究廣西籍大學生在英語朗讀時容易發生的輔音偏誤,及學生們是否能意識到并正確判斷出自己產生的偏誤。通過分析學生的錄音及問卷調查的自評數據,研究結果發現,廣西籍學生容易發生的輔音偏誤集中在輔音混淆及詞尾輔音吞音現象。在學生自我評價判斷方面,學生們較容易判斷出自己產生輔音混淆,其次是詞尾輔音吞音,再次是詞尾拖音現象,而僅有少數同學能正確判斷出自己的詞中或詞尾加音現象。
關鍵詞:廣西大學生,輔音音位偏誤,偏誤意識
中介語(interlanguage)是指學習者在習得第二語言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既區別于母語也不同于目的語的一種過渡性語言系統。隨著學習過程中目的語的輸入,中介語會處于不斷變化中,并逐漸向目的語靠近。1972年,美國語言學家Larry Selinker 在著名論文《中介語》中正式闡述了中介語的概念,并因此對二語習得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Selinker認為95%的二語習得者的中介語不能達到目的語的水平,但研究中介語對提高習得者的語言水平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形成中介語的過程中,偏誤現象是學習者產生的普遍現象,而系統地研究偏誤現象會幫助研究者了解學習者的中介語和目的語之間的差距,找出問題所在,以更好地提高學習者的語言能力。
音位是一種語言中能夠區別意義的最小語音單位,在英語口語發音過程中,輔音音位偏誤問題經常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研究北方學生英語音位偏誤方面, 巫瑋、肖德法(2011)[1]在研究山東大學生口語語料庫時發現,學生在朗讀時會在某些音素后添加卷舌音/r/,例如idea讀成idear。翟曉萌、李冬梅(2016)[2]發現吉林的學生們會發生/s/ /z/ /?/的讀音混淆,例如fish /fi?/經常被讀成 face /feis/。尚春雨(2014)[3]在做甘肅學生英語語音偏誤分析時發現,受試者在讀英文時,會將將前鼻音/n/ 發為后鼻音 /?/。 例 如,將 again /?gein/讀成/?gei? /。研究南方學生英語音位偏誤方面,劉保華、鄭靜玉(2014) [4]研究廈門大學生讀音時發現,說閩南方言的學生,由于彈舌不到位而容易將/r//l/兩個讀音混淆,例如把read讀成介于 /ri:d/ 和 /li:d/ 之間的讀音。賈少寧(2010)[5]研究廣東高職英語專業學生英語語音偏誤時,發現說廣東方言的英語學習者們在朗讀以/m//n/后面加有/k//p//t/結尾的詞時,容易發生詞尾爆破音的丟失吞音現象。張少林、柏敬澤(2003)[6]、梁敢(2013)[7]在分析廣西大學生英語輔音發音偏誤時發現,學生們容易把英語的鼻音韻尾/m/讀成/n/。
雖然研究英語輔音偏誤問題的學者們很多,但研究民族地區廣西籍大學生輔音偏誤問題的學者仍然較少。另外,有關學生們是否會認識到自身發生的輔音偏誤意識研究也在少數,因此本文力求在以上兩個方面做出研究,希望能拋磚引玉,引起英語語音研究者們對民族地區大學生的音位偏誤的關注并逐漸彌補此項研究中的空缺。
筆者在日常教學及口語考試過程中,發現學生容易犯的輔音音位偏誤現象主要集中在4種,分別是1.詞尾拖音現象,表現為在以輔音結尾的單詞后增加/?/或/u/等單元音,產生讀音拖沓現象,例如cloud 讀成 cloude,eat讀成eate,soup讀成soupu。2. 詞尾輔音吞音現象,表現為朗讀以輔音結尾的單詞時,結尾的輔音丟失。例如 black 讀成 bla, hotdog讀成 hotdo。3. 輔音混淆現象,表現為朗讀時把單詞中的一個輔音錯讀成另一個輔音,例如road讀成load, fish讀成fis, they讀成dey等等。4. 詞中或詞尾輔音加音現象,表現為在朗讀時,不自覺會在一些詞的中間或詞尾加/s/或/d/或/r/的讀音,而原詞并不是以s或d或r字母為詞中或詞尾。例如,Good(r) afternoon(d), Id like a haircut. 又如,In my spare time(d), I like drawing(d). 再如This animal(s) is special(s). 。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對比了解廣西籍學生們的4項偏誤發生情況,及學生們的自我輔音偏誤意識,即學生是否能判斷出自己容易犯的輔音偏誤,以及判斷是否正確。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廣西民族大學非英語專業大二年級的學生,本校大學英語課程采取分級教學的方式(分AB班),本實驗的參與者是隨機的兩個B班的同學。
本實驗過程分為三個部分,一是采集錄音,二是收集調查問卷,三是對比數據及分析。
在第一部分采集錄音中,筆者首先設計準備了朗讀文本,錄音文本分為3個小部分,第一部分是獨立的單詞 28個 (例如laugh, name, quality, three等),單詞中覆蓋了所有的28個英語輔音;第二部分是句子8個,單詞長度從3個到10個不等(例如Dont worry. Ill wake you up. 和Can you think of anything you ate for dinner Saturday?等);第三部分是段落朗讀,主題是有關研究生面試自我介紹。朗讀文本中的句子和段落多為日常口語表達,難度不大,為了避免過多的生詞讓學生朗讀時過于卡頓。
在第二部分調查問卷中,筆者列舉了學生可能會犯的4類輔音偏誤,如詞尾拖音,詞尾吞音,輔音混淆,詞中詞尾加音等,每種偏誤皆有具體的例子輔助學生理解。并讓學生根據自己平時的朗讀和之前的錄音,自主判斷自己在朗讀時可能會發生的偏誤。在最終的第三部分數據分析中,筆者對比了學生錄音中實際犯的偏誤和問卷中學生對自己的偏誤判斷是否一致。為了方便對比數據,筆者在征求了學生們的同意之后,在問卷調查時沒有讓學生匿名。錄音文件的姓名和調查問卷的姓名一致,方便進行判斷分析。
在此要說明的是,筆者決定先讓學生錄音,收集完畢后,再向學生發布調查問卷,原因是因為如果先進行調查問卷,學生則腦中留有提醒,再讀朗讀文本的時候,有些容易犯錯的地方可能有意識地糾正過來。而先進行錄音,學生會像往常一樣進行朗讀,之后再進行調查問卷時,學生會反思或去聽自己之前朗讀的情況,有據可循,并做出判斷。筆者認為后者的方法更能真實反映出學生的音位偏誤情況。
參加實驗的兩個班級中,總人數為114人,最終收集的錄音數據中,一共收集到98個錄音音頻,其中錄音清楚,且可供分析的有效音頻為87個。問卷調查數據部分,兩個班一共收到89份。因錄音音頻的數據需要和調查問卷的數據進行姓名匹配,兩個班中既錄了有效音頻,又填寫了調查問卷的同學最終為81位。其中, 53位是廣西本地同學(占65.4%),28位是省外同學。(如表1所示)

3.2.1 詞尾拖音現象
在逐一分析學生們的錄音音頻后,筆者發現81位同學中,發生詞尾拖音的同學為6人(僅占7.4%),分別來自黑龍江、河北、河南、福建和江蘇,沒有廣西籍的同學。在學生自查判斷自身輔音偏誤過程中,6位同學當中,有5位發生拖音的同學正確意識到自身的拖音現象。(如表2所示)
由此可見,整體受試學生及廣西籍學生不容易發生詞尾拖音現象,而該現象可能容易發生在北方籍學生身上,這個結論也印證了張少林、柏敬澤(2003)[6]及尚春雨(2014)[3]的研究,即相較于南方籍學生,北方籍學生容易發生詞尾輔音后添加元音的拖音現象。

3.2.2 詞尾輔音吞音現象
在分析過學生們的錄音音頻后,筆者發現81位同學中,發生詞尾輔音吞音現象的同學為49人(占60.5%),其中廣西籍學生有44人(占49人中的89.8%),其他5位發生詞尾輔音吞音現象同學來自陜西、云南、海南和廣東。多數發生詞尾吞音的同學在朗讀單詞和句子的時候都會發生吞音,例如,talent讀成talen, luck讀成lu,再如Dont worry. Ill wake you up.一句讀時吞掉詞尾的/k/和/p/音,讀成Dont worry. Ill wa(ke) you u(p).這一發現與賈少寧(2010)[5]的研究結果相似,即說廣東方言的英語學習者們在朗讀以/m//n/后面加有/k//p// t/結尾的詞時,容易發生詞尾爆破音的丟失吞音現象。在學生自查判斷自身輔音偏誤過程中,49位發生詞尾輔音吞音的同學當中,有27位同學正確判斷出自己有詞尾輔音吞音問題(占55.1%),其中廣西籍學生為24位,占44位有此類偏誤現象的所有廣西籍同學的54.5%。(如表3所示)
因此可以看出廣西籍學生發生詞尾輔音吞音現象較為普遍,其他發生輔音吞音的同學中也以南方籍的學生為主。在自查判斷方面,發生吞音現象的學生中,僅有將近半數的同學意識到自己有此類的偏誤,廣西籍學生也有將近半數的同學正確識別出自己的此項偏誤。

3.2.3 輔音混淆現象


在學生自查判斷自身輔音混淆過程中,這66位發生混淆的同學中,有60位同學正確判斷出自己的輔音混淆問題(占90.9%),其中廣西籍學生為43位,換言之,所有發生輔音混淆現象的廣西學生都正確判斷出自己的此類偏誤。(如表4所示)
綜上所述,輔音混淆問題是大部分學生(不論籍貫)最容易發生偏誤的地方,且因廣西的區域性原因,大部分廣西籍學生所產生的輔音混淆都大多有一定的規律。值得慶幸的是,學生們對于此項輔音混淆偏誤的意識普遍較高,這將為之后的自身的偏誤糾正提供很好的幫助。

3.2.4 詞中或詞尾輔音加音現象
筆者發現,參加本實驗的81位同學中,發生詞中或詞尾輔音加音現象的同學為9人,8人為廣西籍學生,另一位為河南籍學生。這9位同學中,有7位同學朗讀時容易在單詞詞中或詞尾加/r/音,例如讀單詞時,把hotdog讀成ho(r)tdog,讀句子時也添加r音,例如Now(r) I choose this major and study hard on it.巫瑋、肖德法(2011)[1]在研究山東大學生的口語語料庫時也發現了加/r/音的現象,本文的研究說明該現象不僅限發生在北方籍學生當中。另外,9位有該現象的同學中,有3位同學朗讀時,容易在詞尾添加/d/音,例如In my spare time(d), I like drawing(d).這3位同學中,還有一位同學喜歡在詞尾添加/s/音,例如This animal(s) is special(s).加/s/音現象也印證了張少林、柏敬澤(2003)[6]的研究發現。
在學生自查判斷偏誤過程中,9位有發生詞中或詞尾加輔音現象的同學中,僅有3位同學正確地判斷出自己的這項偏誤,其中2位同學判斷出了自己的加/r/音,另1位同學判斷出了自己的加/d/音。(如表5所示)由此可見,詞中或詞尾加輔音現象多集中發生在廣西籍學生當中,且該現象并不容易被產生該現象的學生們發現。

綜上所述,在以上討論的四項輔音偏誤當中,學生們容易發生的輔音偏誤現象集中在輔音混淆和詞中詞尾輔音吞音現象,這同時也是廣西籍學生朗讀時容易產生偏誤的地方。在四項偏誤當中,學生們對于自我偏誤意識的判斷各有不同,學生較容易意識到自己的輔音混淆現象, 而發生詞尾輔音吞音的同學中,只有一半左右的同學能正確判斷出自己該項的偏誤。在本實驗中,學生發生詞尾輔音拖音和詞中或詞尾輔音加音現象不嚴重,詞尾輔音拖音現象多集中發生在北方籍學生,而詞中詞尾輔音加音現象多集中發生在廣西籍學生,且多數同學的該項自我偏誤意識較弱。
在接下來的實驗中,筆者將重點關注學生們發生此四種類型偏誤的具體原因,特別是學生們容易發生的輔音混淆和詞中詞尾輔音吞音現象的原因。筆者也會在之后的課堂中告知學生們注意此些類型的偏誤,特別是加強廣西籍學生對詞尾輔音吞音偏誤的認識,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們發音的正確性。
參考文獻
[1] 巫瑋,肖德法. 基于語料庫的中國英語學習者加音現象研究[J]. 外語學刊,2011(2):80~83.
[2] 翟曉萌,李冬梅. 吉林方言負遷移對英語學習者語音的影響[J].科技展望,2016(12):294.
[3]尚春雨.基于實驗語音學的甘肅學生英語語音偏誤分析[J].甘肅科技,2014(13):67~69.
[4] 劉保華,鄭靜玉. 廈門方言對英語語音遷移現象的分析[J].廈門理工學院學報,2014(2):73~77.
[5] 賈少寧.高職英語專業學生英語語音偏誤調查報告[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0(7):101~106.
[6] 張少林,柏敬澤.試析廣西大學生英語中介語偏誤中的輔音音位偏誤[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3):45~50.
[7] 梁敢.英語作為第二外語教學語音偏誤實證研究[J].柳州師專學報,2013(3):39~43.
課題項目:廣西民族大學科研基金資助課題(校級科研項目)“廣西大學生英語輔音音位偏誤研究”(項目編號:2018MDSKYB17)
(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大學)